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5-28页 |
一、学业负担程度测量工具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5-19页 |
(一)国外学业负担测量方法 | 第15-17页 |
(二)国内学业负担测量工具 | 第17-19页 |
二、国内外学业负担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一)学业负担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二)教育博弈论 | 第21页 |
(三)国内外对学业负担的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三、现有研究的特点及不足 | 第27-28页 |
第三章《初中生学业负担程度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28-34页 |
一、初中生学业负担程度结构的构想 | 第28页 |
二、问卷项目的获取与筛选 | 第28页 |
三、试测对象 | 第28-29页 |
四、研究工具 | 第29页 |
五、信度分析 | 第29-30页 |
六、效度分析 | 第30-33页 |
(一)内容效度 | 第30页 |
(二)结构效度 | 第30-33页 |
七、正式量表的形成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初中生学业负担程度的抽样调查 | 第34-67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34页 |
二、研究假设 | 第34页 |
(一)学校 | 第34页 |
(二)年级 | 第34页 |
(三)性别 | 第34页 |
三、被试取样 | 第34-37页 |
四、研究工具 | 第37页 |
五、数据结果分析 | 第37-59页 |
(一)A省H市初中生学业负担基本现状 | 第39-40页 |
(二)H市初中生总体学业负担程度的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三)H市初中生学业负担外部压力大小的结果分析 | 第42-49页 |
(四)H市初中生学业负担身体负荷程度的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五)H市初中生学业负担心理倦怠程度的结果分析 | 第51-57页 |
(六)H市初中生总体学业负担程度的回归分析 | 第57-59页 |
六、差异性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一)不同学校初中生学业负担存在显著性差异 | 第59-61页 |
(二)不同年级初中生学业负担存在显著性差异 | 第61-62页 |
(三)不同性别初中生在去人性化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 第62页 |
七、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一)《初中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问卷》信、效度良好 | 第62页 |
(二)整体学业负担在不同学校、年级和性别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 第62-63页 |
(三)城镇学校更易感受到外部学业压力 | 第63页 |
(四)九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感受最重 | 第63页 |
(五)男生更易受同伴竞争影响 | 第63页 |
(六)年级与学校类别间存在显著交互效应 | 第63页 |
八、启示 | 第63-67页 |
(一)建立学业负担监测制度、协调社会资源推进 | 第64页 |
(二)学校增设心理课程、关注教师情绪良性发展 | 第64-65页 |
(三)家长认真聆听增进沟通、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 第65-66页 |
(四)同伴内部互帮互助、增强学生挫折抗压能力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反思与展望 | 第67-69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67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67-68页 |
三、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