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引言 | 第10-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一)国际上重视思维能力的发展 | 第10页 |
(二)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10-11页 |
(三)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 | 第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一)问题教学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问题链教学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四、研究设计思路 | 第17-19页 |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18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二)调查法 | 第19页 |
(三)教育行动研究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一)问题 | 第20页 |
(二)问题链 | 第20-21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一)布卢姆认知教育目标分类法 | 第21-22页 |
(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2页 |
(三)问题教学理论 | 第22-23页 |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问题链设计的研究 | 第24-41页 |
一、问题链设计的依据 | 第24-31页 |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 第24页 |
(二)学情分析 | 第24-26页 |
(三)教学内容的剖析 | 第26-29页 |
(四)化学学科思想分析 | 第29-31页 |
二、问题链设计的原则 | 第31-33页 |
(一)适切性 | 第31页 |
(二)层次性 | 第31-32页 |
(三)情境性 | 第32页 |
(四)趣味性 | 第32页 |
(五)科学性 | 第32-33页 |
(六)开放性 | 第33页 |
三、问题链的类型 | 第33-36页 |
(一)导入型问题链 | 第33-34页 |
(二)过程型问题链 | 第34-35页 |
(三)结课型问题链 | 第35-36页 |
四、问题链的设计模型 | 第36-38页 |
(一)问题链设计依据的分析 | 第37-38页 |
(二)问题的评估、修改、确定 | 第38页 |
五、问题链教学设计的策略 | 第38-41页 |
(一)情境化策略 | 第38-39页 |
(二)探索性策略 | 第39页 |
(三)图解性策略 | 第39-41页 |
第四章 问题链的教学实践研究 | 第41-62页 |
一、研究方案 | 第41-42页 |
(一)目的 | 第41页 |
(二)对象 | 第41页 |
(三)工具 | 第41-42页 |
(四)实施过程 | 第42页 |
二、教学案例 | 第42-50页 |
(一)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 教学案例 | 第42-46页 |
(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片段 | 第46-48页 |
(三)《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学片段 | 第48-50页 |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62页 |
(一)问题链教学效果的调查 | 第50-60页 |
(二)教师对问题链教学效果的评价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62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1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案例 | 第65-70页 |
附录2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 第70-75页 |
附录3 | 第75-77页 |
附录4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个人情况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