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内容框架与创新点 | 第12-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3-14页 |
三、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 第15-33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第15-17页 |
一、胜任力和胜任力模型 | 第15页 |
二、新建本科院校 | 第15-16页 |
三、应用型人才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一、胜任力概念解析 | 第17-19页 |
二、胜任力模型 | 第19-21页 |
第三节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和流程 | 第21-24页 |
一、构建胜任力模型常用方法 | 第21-24页 |
二、胜任力模型构建流程 | 第24页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第24-33页 |
一、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的研究 | 第24-28页 |
二、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三、胜任力模型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 第29-31页 |
四、胜任力模型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及问题分析 | 第33-38页 |
第一节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 第33-34页 |
一、学生群体就业需要 | 第33页 |
二、高校转型发展需要 | 第33页 |
三、政府调节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需要 | 第33-34页 |
四、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 | 第34页 |
第二节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 第34-38页 |
一、办学定位模糊不定 | 第34-35页 |
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 第35页 |
三、实践教学薄弱 | 第35-36页 |
四、合作培养力度不够 | 第36页 |
五、教育运行机制偏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 第36-37页 |
六、人才培养评估系统不完善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胜任力模型构建 | 第38-53页 |
第一节 应用型人才通用胜任力构成要素的获取 | 第38-41页 |
一、文献法 | 第38页 |
二、行为事件访谈法 | 第38-41页 |
第二节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胜任力模型构造 | 第41-43页 |
一、问卷设计 | 第41-42页 |
二、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42-43页 |
第三节 问卷分析 | 第43-51页 |
一、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 第43页 |
二、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过程 | 第43-51页 |
第四节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胜任力模型 | 第51-53页 |
第五章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胜任力培养路径和保障 | 第53-61页 |
第一节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胜任力培养路径 | 第53-57页 |
一、参照应用型人才胜任力模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 第53-54页 |
二、开发基于胜任力维度的理论、实践、素质一体化课程体系 | 第54页 |
三、构建以胜任力培养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 | 第54-55页 |
四、培育特色应用型学科专业 | 第55页 |
五、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培养机制 | 第55-56页 |
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隐形胜任力 | 第56-57页 |
第二节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胜任力培养保障 | 第57-61页 |
一、高校治理能力提升保障 | 第57-58页 |
二、师资队伍建设保障 | 第58页 |
三、教学质量改进保障 | 第58-59页 |
四、学业评价体系优化保障 | 第59页 |
五、政府职能作用保障 | 第59-60页 |
六、外部评估监督制度保障 | 第60-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第一节 总结 | 第61-62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62页 |
第三节 未来研究设想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A:行为事件访谈提纲 | 第67-70页 |
附录B: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胜任力要素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