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言 | 第10-20页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成果及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一) 乡村社会变迁有关研究 | 第12-13页 |
(二) 乡村教育变迁有关研究 | 第13-15页 |
三、概念阐述 | 第15-17页 |
(一) 乡村学校的涵义 | 第15-16页 |
(二) 变迁的涵义 | 第16-17页 |
(三) 社会因素的涵义 | 第17页 |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17-18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五、研究对象与研究难点 | 第18-20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二) 研究难点 | 第19-20页 |
第1章 1966-1976年:T中学的混乱与衰败——风雨飘摇十春秋 | 第20-45页 |
一、极左教育思想的入侵 | 第21-27页 |
(一) 办学方针的极左化 | 第22-25页 |
(二) 政治教化下的教育客体 | 第25-27页 |
二、制度与组织的损毁 | 第27-34页 |
(一) 制度的混乱 | 第27-31页 |
1. 贫管会管理T中学 | 第27-28页 |
2. 教学纪律失去其规训作用 | 第28-30页 |
3. 课程设置的革命化 | 第30-31页 |
(二) 组织的瓦解 | 第31-34页 |
1. T中学青少年组织的质变 | 第31-33页 |
2. 学校党支部组织被破坏 | 第33-34页 |
三、教学内容的泛革命化 | 第34-38页 |
(一) 教材与内容政治化 | 第34-36页 |
(二) 课堂语言行为的仪式化 | 第36-38页 |
四、校园文化与环境的衰败 | 第38-45页 |
(一) 砸烂旧世界—T中学校园被砸 | 第38-40页 |
(二) 无心向学,一心向斗——学生实录 | 第40-42页 |
(三) 师道尊严的荡然无存——教师被迫害 | 第42-45页 |
第2章 1977-2000年:自我提升与磨砺二十载的T中学 | 第45-75页 |
一、新旧办学思想的交替 | 第45-49页 |
(一) 极左教育思想的结束 | 第45-46页 |
(二) 素质教育的兴起 | 第46-49页 |
二、制度的整顿与恢复 | 第49-57页 |
(一) 行政制度的整顿与恢复 | 第49-53页 |
1. 校长负责制的重新确立与变更 | 第49-51页 |
2. 学生组织的正常回归 | 第51-53页 |
(二) 教学制度的恢复与重塑 | 第53-57页 |
1. 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和改革 | 第53-54页 |
2. 入学人数空前多——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 第54-56页 |
3.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下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 | 第56-57页 |
三、教学内容的全面革新 | 第57-66页 |
(一) 教材的规范化与去政治化 | 第58-64页 |
(二) 课堂语言的规范化 | 第64-66页 |
四、校园文化环境的大变样 | 第66-75页 |
(一) T中学大楼的落成和食堂的建立 | 第66-69页 |
(二) 十年树木,改变校容 | 第69-72页 |
(三) 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 第72-75页 |
第3章 2000-2016年:T中学的进步与桎梏——厚积薄发看今朝 | 第75-101页 |
一、制度的极大改变 | 第75-87页 |
(一) 行政制度加入新元素 | 第75-80页 |
1. 增添周五例会制度 | 第76-77页 |
2. 教师坐班制的产生 | 第77-79页 |
3. 家校合作制度的更新——新方法的采用 | 第79-80页 |
(二) 教学制度的多元化 | 第80-87页 |
1. T中学教师竞聘上岗——教师聘用制 | 第80-82页 |
2. 师生互评制度的建立 | 第82-85页 |
3. 注入新鲜血液——迎来特岗教师 | 第85-87页 |
二、校园文化环境的蜕变 | 第87-97页 |
(一) 教室多媒体教学与电子阅览室的设立 | 第87-92页 |
(二) 以人为本,多重教育活动的开展 | 第92-95页 |
(三) T中学的成功与荣誉 | 第95-97页 |
三、T中学发展桎梏 | 第97-101页 |
(一) 办学经费难以支撑开支 | 第97-98页 |
(二) 大量教师升迁带来的影响 | 第98-101页 |
结语——乡村学校的变迁之路之我思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6-107页 |
后记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