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双语者汉语声调学习探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 | 第16-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2 汉语声调的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2.2.1 汉语作为第一语言声调习得的研究 | 第17-19页 |
2.2.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声调习得的研究 | 第19-24页 |
2.3 问题的提出 | 第24-26页 |
第3章 实验研究 | 第26-52页 |
3.1 实验一:单音节字声调辨认实验 | 第26-32页 |
3.1.1 被试 | 第26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3.1.3 实验设计 | 第26-27页 |
3.1.4 实验过程 | 第27页 |
3.1.5 实验结果 | 第27-32页 |
3.2 实验二:单音节字声调区分实验 | 第32-39页 |
3.2.1 被试 | 第32页 |
3.2.2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3.2.3 实验设计 | 第33页 |
3.2.4 实验过程 | 第33页 |
3.2.5 实验结果 | 第33-39页 |
3.3 实验三:双音节词声调区分实验 | 第39-52页 |
3.3.1 被试 | 第39-40页 |
3.3.2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3.3.3 实验设计 | 第40页 |
3.3.4 实验过程 | 第40-41页 |
3.3.5 实验结果 | 第41-52页 |
第4章 分析讨论 | 第52-62页 |
4.1 被试第一语言及第二语言背景分析 | 第52-53页 |
4.2 不同被试声调辨认和区分实验分析 | 第53-57页 |
4.2.1 不同汉语水平被试声调辨认能力 | 第53-54页 |
4.2.2 不同汉语水平被试的声调区分能力 | 第54-55页 |
4.2.3 不同民族被试声调的辨认和区分能力 | 第55-56页 |
4.2.4 不同性别被试声调的辨认和区分能力 | 第56-57页 |
4.3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声调偏误原因分析 | 第57-62页 |
4.3.1 第一语言的负迁移 | 第57-58页 |
4.3.2 第二语言的干扰 | 第58页 |
4.3.3 语言学习环境因素 | 第58-59页 |
4.3.4 教学方面因素 | 第59-60页 |
4.3.5 学生个人因素 | 第60-62页 |
第5章 声调强化训练 | 第62-66页 |
5.1 被试 | 第62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62页 |
5.3 实验要求 | 第62-63页 |
5.4 实验过程 | 第63页 |
5.5 实验结果 | 第63-66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6-70页 |
6.1 有意识地进行声调强化训练 | 第66-67页 |
6.2 加强第二语言语音知识的学习 | 第67页 |
6.3 注意声调学习方法 | 第67-68页 |
6.4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 第68页 |
6.5 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附录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