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食用油脂加工工业论文--食用油脂工业副产品加工与利用论文

里氏木霉发酵制备油茶粕可溶性膳食纤维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1.1 油茶粕第12-14页
        1.1.1 油茶粕简介第12页
        1.1.2 油茶粕的主要成分第12页
        1.1.3 油茶粕的利用现状第12-14页
    1.2 可溶性膳食纤维第14-18页
        1.2.1 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第14-17页
            1.2.1.1 化学提取法第14-15页
            1.2.1.2 酶提取法第15-16页
            1.2.1.3 微波辅助提取法第16页
            1.2.1.4 发酵提取法第16-17页
        1.2.2 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生理活性第17-18页
    1.3 里氏木霉第18-19页
    1.4 氮离子束诱变技术第19-21页
        1.4.1 氮离子束的诱变机理第20页
        1.4.2 氮离子束的应用第20-21页
    1.5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内容第21-23页
        1.5.1 选题的意义第21-22页
        1.5.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里氏木霉发酵条件的优化第23-44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3-24页
        2.2.1 实验材料第23页
        2.2.2 实验试剂第23-24页
        2.2.3 实验仪器第24页
    2.3 实验方法第24-28页
        2.3.1 油茶粕的预处理第24页
        2.3.2 培养基的配制第24-25页
        2.3.3 菌株的活化第25页
        2.3.4 菌悬液的制备第25页
        2.3.5 单因素试验第25-26页
            2.3.5.1 油茶粕比例对发酵的影响第25页
            2.3.5.2 微晶纤维含量对发酵的影响第25-26页
            2.3.5.3 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第26页
            2.3.5.4 pH对发酵的影响第26页
        2.3.6 粗酶液的制备第26页
        2.3.7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第26-27页
            2.3.7.1 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CMCA)的测定第26页
            2.3.7.2 微晶纤维素酶活力(MCCA)的测定第26页
            2.3.7.3 纤维二糖酶活力(CBA)的测定第26-27页
            2.3.7.4 滤纸酶活力(FPA)的测定第27页
            2.3.7.5 还原糖测定第27页
        2.3.8 响应面设计第27-28页
        2.3.9 验证试验第28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28-42页
        2.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第28页
        2.4.2 单因素试验第28-32页
            2.4.2.1 油茶粕比例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第29页
            2.4.2.2 微晶纤维素含量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第29-30页
            2.4.2.3 接种量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第30-31页
            2.4.2.4 pH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第31-32页
        2.4.3 响应面优化里氏木霉发酵工艺第32-35页
        2.4.4 综合优化分析第35-41页
        2.4.5 响应面结果验证第41-42页
    2.5 讨论第42-43页
    2.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氮离子束选育里氏木霉突变菌株第44-54页
    3.1 引言第44页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4-45页
        3.2.1 主要实验材料第44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44-45页
    3.3 实验方法第45-47页
        3.3.1 培养基的配制第45页
        3.3.2 菌株的活化第45页
        3.3.3 菌膜的制备第45页
        3.3.4 氮离子束的诱变条件第45-46页
        3.3.5 菌落的计数第46页
        3.3.6 突变菌株的筛选第46页
        3.3.7 存活率和突变率的计算第46-47页
        3.3.8 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第47页
        3.3.9 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CMCA)的测定第47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47-52页
        3.4.1 不同氮离子束剂量对菌落生长的影响第47-48页
        3.4.2 不同氮离子束剂量对菌株存活率的影响第48-49页
        3.4.3 不同氮离子束剂量对菌株CMCA的影响第49-51页
        3.4.4 不同氮离子束剂量对菌株突变率的影响第51页
        3.4.5 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第51-52页
    3.5 讨论第52-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油茶粕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及性质分析第54-77页
    4.1 引言第54页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4-56页
        4.2.1 主要实验材料第54页
        4.2.2 实验试剂第54-55页
        4.2.3 实验仪器第55-56页
    4.3 实验方法第56-60页
        4.3.1 发酵法制备SDF第56页
        4.3.2 热水浸提法制备SDF第56-57页
        4.3.3 提取率的计算第57页
        4.3.4 葡聚糖凝胶G-200层析第57-58页
        4.3.5 紫外分析第58页
        4.3.6 纯度及分子量测定第58页
        4.3.7 单糖组成第58-59页
        4.3.8 理化性质测定第59页
        4.3.9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测定第59-60页
        4.3.10 还原能力测定第60页
        4.3.11 红外分析第60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60-74页
        4.4.1 不同提取方法对SDF提取率的影响第61-62页
        4.4.2 三种SDF的洗脱曲线第62-64页
        4.4.3 三种SDF的紫外图谱分析第64页
        4.4.4 三种SDF的纯度及分子量分布第64-66页
        4.4.5 三种SDF的单糖分析第66-69页
        4.4.6 三种SDF的理化性质第69页
        4.4.7 三种SDF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比较第69-70页
        4.4.8 三种SDF还原能力比较第70-71页
        4.4.9 三种SDF的红外图谱分析第71-74页
    4.5 讨论第74-75页
    4.6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7-79页
    5.1 结论第77-78页
    5.2 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6页
致谢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发地理信息道路数据融合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MIMO稀疏阵列SAR天线设计与三维成像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