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 | 第9页 |
1.1.2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 第9页 |
1.1.3 化学学科素养培育的需要 | 第9-10页 |
1.1.4 哲学与化学间的内在联系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化学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3 哲学与化学关联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构想 | 第15-17页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3.3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1.3.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 | 第17-23页 |
2.1 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2.1.1 哲学的界定 | 第17页 |
2.1.2 化学核心素养界定 | 第17-18页 |
2.1.3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界定 | 第18-19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2.2.2 人本主义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哲学基本理论 | 第21-23页 |
3 高中生化学素养现状及其成因的哲学理论探析 | 第23-26页 |
3.1 高中生化学素养现状 | 第23页 |
3.2 现状成因的哲学理论探析 | 第23-26页 |
3.2.1 整体与部分的不当处理 | 第23-24页 |
3.2.2 现象与本质的片面认识 | 第24-25页 |
3.2.3 主体与客体的单一模式 | 第25-26页 |
4 哲学视野下“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蕴含的核心素养 | 第26-31页 |
4.1 辩证的唯物论——微粒观: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 第26页 |
4.2 唯物的物质观——变化观:变化观念与守恒思想 | 第26-27页 |
4.3 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观: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 第27页 |
4.4 真理的实践性——实验观: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 第27-28页 |
4.5 唯物的历史观——价值观: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 第28-31页 |
5 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原则与策略 | 第31-39页 |
5.1 基本原则 | 第31-32页 |
5.1.1 主体性 | 第31页 |
5.1.2 进阶性 | 第31页 |
5.1.3 针对性 | 第31-32页 |
5.1.4 全面性 | 第32页 |
5.2 基本策略 | 第32-39页 |
5.2.1 设置真实问题情境 | 第32-33页 |
5.2.2 强化结构性质联系 | 第33-34页 |
5.2.3 突出反应原理教学 | 第34-35页 |
5.2.4 注重化学思维指导 | 第35-36页 |
5.2.5 加大科学探究力度 | 第36-37页 |
5.2.6 重视科学伦理教育 | 第37-39页 |
6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 第39-61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6.2 研究内容 | 第39页 |
6.3 研究方案 | 第39-40页 |
6.3.1 研究对象 | 第39-40页 |
6.3.2 研究变量 | 第40页 |
6.3.3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6.3.4 研究过程 | 第40页 |
6.4 教学案例 | 第40-50页 |
6.4.1 教学案例1——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 第41-44页 |
6.4.2 教学案例2——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 第44-50页 |
6.5 实施效果与分析 | 第50-61页 |
6.5.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考察与分析 | 第51-55页 |
6.5.2 教学前后实验班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6.5.3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化学成绩的统计与分析 | 第59-61页 |
7 结论与反思 | 第61-6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1页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1-63页 |
注释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72页 |
附录1 | 第66-68页 |
附录2 | 第68-70页 |
附录3 | 第70-72页 |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