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3-14页 |
1.2 几种研究的角度和思路 | 第14-20页 |
1.2.1 从介词入手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2 从动词出发的研究 | 第16-18页 |
1.2.3 从词语搭配角度的研究 | 第18-19页 |
1.2.4 从事件语义理论出发的研究 | 第19-20页 |
1.3 本文的研究设想 | 第20-23页 |
1.3.1 研究的范围 | 第20-22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22-23页 |
1.3.3 研究的材料 | 第23页 |
1.4 理论依据 | 第23-27页 |
1.4.1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 第23-24页 |
1.4.2 事件语义学理论 | 第24-26页 |
1.4.3 隐喻理论 | 第26页 |
1.4.4 意象图式理论 | 第26-27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27-28页 |
1.6 章节安排 | 第28-29页 |
第2章 事件与事件结构 | 第29-42页 |
2.1 作为语法研究对象的事件 | 第29-33页 |
2.1.1 “事件”作为语法术语的引入 | 第29-30页 |
2.1.2 “事件”与汉语语法研究 | 第30-33页 |
2.2 事件的含义和要素 | 第33-36页 |
2.2.1 事件的含义 | 第33-36页 |
2.2.2 事件的要素 | 第36页 |
2.3 事件的性质、类型和结构 | 第36-42页 |
2.3.1 事件的性质 | 第36-38页 |
2.3.2 事件的类型 | 第38-40页 |
2.3.3 事件的结构 | 第40-42页 |
第3章 介词在事件结构中的功能及选择限制因素 | 第42-52页 |
3.1 介词的功能类别 | 第42-48页 |
3.1.1 传统对于介词功能及类别的研究 | 第42-44页 |
3.1.1.1 介词的功能 | 第42-43页 |
3.1.1.2 介词的类别 | 第43-44页 |
3.1.2 基于事件结构的介词功能及类别 | 第44-48页 |
3.1.2.1 基于事件结构的介词功能 | 第44-46页 |
3.1.2.2 基于事件结构的介词类别 | 第46-48页 |
3.2 介词短语共现的选择限制因素 | 第48-52页 |
3.2.1 事件的性质与介词短语的选择 | 第48-49页 |
3.2.2 动词的词汇意义与介词短语的选择 | 第49-50页 |
3.2.3 论元的词汇意义与介词短语的选择 | 第50-51页 |
3.2.4 新信息和旧信息与介词短语的选择 | 第51-52页 |
第4章 介词短语与事件的时间语境表达 | 第52-64页 |
4.1 语境与事件语境 | 第52-60页 |
4.1.1 国内外关于语境的研究 | 第52-56页 |
4.1.2 真实事件背景与语言事件语境 | 第56-57页 |
4.1.3 事件语境、交际语境与句子结构 | 第57-60页 |
4.2 事件的时间语境表达 | 第60-64页 |
4.2.1 外部时间结构(tense)与内部时间结构(aspect) | 第60-62页 |
4.2.2 时间语境的表达 | 第62-63页 |
4.2.3 时间格常用格标 | 第63-64页 |
第5章 “从”类时间介词与事件的时间语境表达 | 第64-86页 |
5.1 “从”类时间介词的使用频率及范围 | 第64-69页 |
5.1.1 “从”类单音节时间介词 | 第64-67页 |
5.1.1.1 “由”的使用频率及范围 | 第64-65页 |
5.1.1.2 “自”的使用频率及范围 | 第65-66页 |
5.1.1.3 “打”的使用频率及范围 | 第66页 |
5.1.1.4 “从”的使用频率及范围 | 第66-67页 |
5.1.2 “从”类双音节时间介词 | 第67-69页 |
5.1.2.1 “自打”的使用频率及范围 | 第67-68页 |
5.1.2.2 “自从”的使用频率及范围 | 第68页 |
5.1.2.3 “打从、从打”的使用频率及范围 | 第68-69页 |
5.2 “从”类时间介词的语义功能 | 第69-70页 |
5.2.1 单音节“从”类时间介词的语义功能 | 第69页 |
5.2.2 双音节“从”类时间介词的语义功能 | 第69-70页 |
5.3 “从”类时间介词宾语的性质 | 第70-73页 |
5.3.1 单音节“从”类时间介词宾语的性质 | 第70-71页 |
5.3.2 双音节“从”类时间介词宾语的性质 | 第71-73页 |
5.4 “从”类时间介词框架 | 第73-78页 |
5.4.1 “从”类时间介词框架组合情况 | 第73-74页 |
5.4.2 “从”类时间介词框架的语义 | 第74-77页 |
5.4.3 “从、自、自从”时间介词框架比较 | 第77-78页 |
5.5 “从”类时间介词与事件的时间性质 | 第78-86页 |
5.5.1 事件的时间性质和类型 | 第78-81页 |
5.5.2 情状类型与“从”类时间介词的共现规律 | 第81-86页 |
第6章 “在、当、于”与事件的时间语境表达 | 第86-104页 |
6.1 “在、当、于”的语义功能 | 第86-91页 |
6.1.1 “在”的语义功能 | 第86-87页 |
6.1.2 “当”的语义功能 | 第87-90页 |
6.1.3 “于”的语义功能 | 第90-91页 |
6.2 “在、当、于”短语的句法位置和功能 | 第91-93页 |
6.2.1 “在”短语的句法位置和功能 | 第91页 |
6.2.2 “当”短语的句法位置和功能 | 第91-92页 |
6.2.3 “于”短语的句法位置和功能 | 第92页 |
6.2.4 “在、当、于”短语的意象图式 | 第92-93页 |
6.3 “在”类时间介词框架组合情况 | 第93-96页 |
6.3.1 “在、当、于”与“时/的时候”构成的介词框架 | 第93-94页 |
6.3.2 “在、当、于”与方位词构成的介词框架 | 第94-96页 |
6.4 “在”类时间介词与事件的时间性质 | 第96-104页 |
6.4.1 “在”字时间短语与事件的时间性质 | 第96-98页 |
6.4.2 “当”字时间短语与事件的时间性质 | 第98-104页 |
第7章 “至、到”与事件的时间语境表达 | 第104-117页 |
7.1 “至、到”时间介词的语义功能及意象图式 | 第104-106页 |
7.2 “至、到”时间短语的句法位置和功能 | 第106-107页 |
7.3 “至、到”时间介词框架组合情况 | 第107-111页 |
7.3.1 “至、到”与“时/的时候”构成的介词框架 | 第107-108页 |
7.3.2 “至、到”与“(为)止”构成的介词框架 | 第108页 |
7.3.3 “至、到”与“自/从”构成的介词框架 | 第108-109页 |
7.3.4 “至、到”与方位词构成的介词框架 | 第109-111页 |
7.4 “至、到”时间短语与事件的时间性质 | 第111-117页 |
第8章 时间突显与时间语境 | 第117-156页 |
8.1 时间突显的几种情况 | 第117-122页 |
8.2 时间突显句和时间语境句的变换关系 | 第122-139页 |
8.2.1 句首状语和句中状语的变换关系 | 第123-128页 |
8.2.2 补语和状语的变换关系 | 第128-139页 |
8.2.2.1 “自”时间短语做补语和状语的变换 | 第129页 |
8.2.2.2 “在/于”时间短语做补语和状语的变换 | 第129-135页 |
8.2.2.3 “到”时间短语做补语和状语 | 第135-139页 |
8.3 时间语境和时间突显的连续统 | 第139-156页 |
8.3.1 时间突显的好样本 | 第140-145页 |
8.3.1.1 时间位置突显 | 第140-142页 |
8.3.1.2 时间长度突显 | 第142-143页 |
8.3.1.3 时间进程突显 | 第143-145页 |
8.3.2 语境突显的好样本 | 第145-148页 |
8.3.2.1 事件所在时点表达 | 第146页 |
8.3.2.2 事件起始时点表达 | 第146-148页 |
8.3.2.3 事件终结时点表达 | 第148页 |
8.3.3 时间突显和语境表达的过渡地带 | 第148-154页 |
8.3.3.1 句中状语的时间突显与语境表达 | 第148-151页 |
8.3.3.2 句首状语的时间突显与语境表达 | 第151-154页 |
8.3.4 时间介词的语境表达典型性连续统 | 第154-156页 |
第9章 结语 | 第156-15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9-176页 |
后记 | 第176-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