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2.1 研究内容与范围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页 |
1.3.3 文献综述小结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5-18页 |
2.1 会计理论 | 第15页 |
2.1.1 应收账款概念 | 第15页 |
2.1.2 应收账款管理概念 | 第15页 |
2.2 SAP系统模块功能介绍 | 第15-16页 |
2.3 COSO内部控制理论 | 第16-18页 |
第3章 SAP环境下A公司的现状 | 第18-28页 |
3.1 A公司基本概况和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 第18-24页 |
3.1.1 A公司基本概况 | 第18-19页 |
3.1.2 A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 第19-24页 |
3.2 SAP系统下应收账款的处理流程介绍 | 第24-26页 |
3.2.1 SAP系统下应收账款处理流程 | 第24-25页 |
3.2.2 SAP系统下应收账款的处理特点 | 第25-26页 |
3.3 内部控制在应收账款中的运用 | 第26-28页 |
第4章 存在问题与原因 | 第28-33页 |
4.1 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4.1.1 信用期限和额度由业务部门审批 | 第28-29页 |
4.1.2 收取汇票不能及时变现造成损失 | 第29页 |
4.1.3 合同审核管理薄弱 | 第29页 |
4.1.4 销售人员舞弊 | 第29-30页 |
4.1.5 不同产品线销售人员互相推诿催收AR工作 | 第30页 |
4.1.6 出货管控人员失误或舞弊放货 | 第30页 |
4.1.7 发票开票信息有误和发票保管不当 | 第30页 |
4.2 导致问题的原因 | 第30-33页 |
4.2.1 机构人员设置缺失 | 第30-31页 |
4.2.2 权责不相容职务没有权限分离 | 第31页 |
4.2.3 员工风险意识淡漠 | 第31页 |
4.2.4 管理阶层疏于监督 | 第31页 |
4.2.5 人员培训不到位 | 第31页 |
4.2.6 产品质量问题 | 第31-32页 |
4.2.7 发票管理不到位 | 第32-33页 |
第5章 改进及优化 | 第33-49页 |
5.1 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 第33-39页 |
5.1.1 组织文化建设和经营理念的形成 | 第33页 |
5.1.2 完善相应组织结构 | 第33-36页 |
5.1.3 改善权责设置职责划分 | 第36-38页 |
5.1.4 加强各级人员培训 | 第38-39页 |
5.2 风险角度改进 | 第39-42页 |
5.2.1 收紧信用管理政策和赊销额度和赊销期限 | 第39-40页 |
5.2.2 制定收取汇票政策 | 第40-42页 |
5.2.3 实行专人专职专管 | 第42页 |
5.2.4 系统使用的规范和安全 | 第42页 |
5.3 完善控制活动 | 第42-46页 |
5.3.1 加强客户信用销售管理 | 第42-44页 |
5.3.2 重视AR催缴时效性 | 第44-45页 |
5.3.3 提前还款给予优惠 | 第45页 |
5.3.4 欠缴款项设定不同期限还款利息等级 | 第45页 |
5.3.5 情节恶劣的坏账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 第45页 |
5.3.6 加强发票管理 | 第45-46页 |
5.4 加强监督与评价 | 第46-48页 |
5.4.1 成立内部稽核小组进行监控 | 第46-47页 |
5.4.2 将AR收回情况加入到个人绩效考评和事业群考评指标 | 第47-48页 |
5.5 促进信息沟通 | 第48-4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9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