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绪论 | 第9-17页 |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第三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迷思概念的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第四节 研究的总体设计 | 第13-17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二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三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 四 研究工具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迷思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 第一节 迷思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迷思概念的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 二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 三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高中生“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迷思概念的调查研究 | 第23-37页 |
|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概念统计 | 第23-24页 |
| 第二节 问卷的编制与试测 | 第24-27页 |
| 一 问卷的编制 | 第24页 |
| 二 问卷的试测 | 第24-27页 |
| 第三节 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7-37页 |
| 一 各题的回答情况 | 第27-30页 |
| 二 男、女生差异比较 | 第30-32页 |
| 三 三所学校的差异比较 | 第32-33页 |
| 四 个人访谈的分析 | 第33-37页 |
| 第三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迷思概念的成因及转变策略 | 第37-45页 |
|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迷思概念的成因 | 第37-40页 |
| 一 知识本身 | 第37页 |
| 二 学生自身 | 第37-39页 |
| 三 教师 | 第39页 |
| 四 社会 | 第39-40页 |
| 第二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 第40-45页 |
| 一 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 | 第40-41页 |
| 二 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 | 第41页 |
| 三 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 第41-45页 |
| 第四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迷思概念的实践研究 | 第45-51页 |
| 第一节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教学设计和策略分析 | 第45-48页 |
|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教学实践研究 | 第48-51页 |
| 一 教学实践的对象 | 第48页 |
| 二 教学实践的过程 | 第48页 |
| 三 课后访谈的实施 | 第48页 |
| 四 教学实践的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 第五章 结论及反思 | 第51-53页 |
| 第一节 结论 | 第51页 |
| 第二节 反思 | 第51-53页 |
| 附录1 | 第53-55页 |
| 附录2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3页 |
| 个人简历 | 第63-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