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9页 |
| (二)对目前参与式历史课堂教学相关问题的反思 | 第9-11页 |
| (三)初中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 | 第11-12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2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参与式教学方式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一)参与 | 第16-17页 |
| (二)参与式教学方式 | 第17页 |
| 二、参与式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 第17-18页 |
| (二)布鲁纳认知心理学 | 第18-19页 |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页 |
| (四)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参与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 第21-34页 |
| 一、调查对象 | 第21页 |
| 二、调查问卷的内容 | 第21-22页 |
| 三、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第22-23页 |
| 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3-34页 |
| (一)行为参与 | 第23-26页 |
| (二)认知参与 | 第26-29页 |
| (三)情感参与 | 第29-34页 |
| 第三章 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原则与方法 | 第34-47页 |
| 一、运用原则 | 第34-39页 |
|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 第34页 |
| (二)保障学生参与的时间 | 第34-35页 |
| (三)把已有知识经验和主动建构知识相结合 | 第35-36页 |
| (四)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相结合 | 第36-37页 |
| (五)促进学生深层认知参与发展 | 第37-38页 |
| (六)提升学生的情感参与意识 | 第38-39页 |
| 二、运用方法 | 第39-47页 |
|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 第39-41页 |
| (二)分组合作 | 第41-43页 |
| (三)角色扮演 | 第43-44页 |
| (四)微课的引入 | 第44-45页 |
| (五)开展课外活动 | 第45-46页 |
| (六)评价的运用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基本步骤和实验分析 | 第47-50页 |
| 一、基本步骤 | 第47-48页 |
| 二、实验分析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附录 1 | 第51-54页 |
| 附录 2 | 第54-56页 |
| 注释 | 第56-58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