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研究问题与方法 | 第17-18页 |
1.3.1 本文研究的问题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2.1 高新区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1 高新区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高新区的分类 | 第19-20页 |
2.1.3 高新区的发展模式 | 第20-21页 |
2.1.4 高新区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21-23页 |
2.2 科技创新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1 科技创新的含义 | 第23-24页 |
2.2.2 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 | 第24-26页 |
第3章 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 第26-36页 |
3.1 国家级高新区的总体分布 | 第26-27页 |
3.2 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 第27-33页 |
3.2.1 国家级高新区规模情况 | 第27-28页 |
3.2.2 区内企业R&D活动与科技活动投入情况 | 第28-30页 |
3.2.3 区内企业创新产品产出情况 | 第30-32页 |
3.2.4 区内企业创新收入产出情况 | 第32-33页 |
3.3 国家级高新区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3.3.1 东西部地区创新资源差异大 | 第33-34页 |
3.3.2 高新区自身的管理问题 | 第34-35页 |
3.3.3 高新区立法工作相对滞后 | 第35-36页 |
第4章 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 第36-52页 |
4.1 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7页 |
4.1.1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36页 |
4.1.2 科技创新人才因素的影响 | 第36-37页 |
4.1.3 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因素的影响 | 第37页 |
4.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7-40页 |
4.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7-38页 |
4.2.2 指标的构建与分析 | 第38-40页 |
4.3 评价方法 | 第40-43页 |
4.3.1 因子分析 | 第40-41页 |
4.3.2 多指标面板数据 | 第41-42页 |
4.3.3 多指标面板数据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42-43页 |
4.4 实证分析 | 第43-49页 |
4.4.1 因子提取和因子载荷矩阵的求解 | 第43-45页 |
4.4.2 计算因子得分 | 第45-46页 |
4.4.3 计算面板数据总得分 | 第46-49页 |
4.5 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4.5.1 科技活动投入能力 | 第49-50页 |
4.5.2 科技活动产出能力 | 第50页 |
4.5.3 综合能力 | 第50-52页 |
第5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 第52-55页 |
5.1 激发高新区内企业的创新活力,加强各创新主体间的联系 | 第52页 |
5.2 重视创新资源的投入力度,提升创新能力建设 | 第52-53页 |
5.3 完善高新区内的管理体制,加大创新资源的产出 | 第53页 |
5.4 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提高相关产业在技术上的创新水平 | 第53页 |
5.5 建立健全有利于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法规建设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