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第8-9页 |
第二章:主要概念与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 第9-11页 |
2.1.1 健康与心理健康 | 第9页 |
2.1.2 大学生心理健康 | 第9-10页 |
2.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第10-11页 |
2.2 健康传播研究 | 第11-14页 |
2.2.1 健康传播 | 第11页 |
2.2.2 健康传播研究的历程 | 第11-12页 |
2.2.3 健康传播研究的现状 | 第12-14页 |
第三章:大学生抑郁问题健康传播的理论依据 | 第14-17页 |
3.1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4-16页 |
3.1.1 三元交互决定论 | 第15页 |
3.1.2 自我调节 | 第15-16页 |
3.1.3 自我效能 | 第16页 |
3.2 健康传播的层次取向与生态模式 | 第16-17页 |
第四章:大学生抑郁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17-27页 |
4.1 大学生抑郁问题:抑郁情绪、抑郁症状与抑郁症 | 第17-20页 |
4.1.1 抑郁问题的类别 | 第17-18页 |
4.1.2 抑郁症 | 第18-19页 |
4.1.3 大学生抑郁问题 | 第19-20页 |
4.2 大学生抑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20-27页 |
4.2.1 抑郁问题产生的理论解释 | 第20页 |
4.2.2 大学生抑郁问题的案例分析 | 第20-27页 |
第五章:基于当代大学生抑郁问题的健康传播对策分析 | 第27-43页 |
5.1 基于大学生抑郁问题的健康传播四层面三元交互模型 | 第27-28页 |
5.2 自我传播层面 | 第28-31页 |
5.2.1 自我健康传播 | 第28-29页 |
5.2.2 自我健康传播的有效过程 | 第29-31页 |
5.3 人际传播层面 | 第31-34页 |
5.3.1 人际传播与人际健康传播 | 第31页 |
5.3.2 大学生抑郁问题的人际传播对策 | 第31-34页 |
5.4 组织传播层面 | 第34-39页 |
5.4.1 组织传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第34-35页 |
5.4.2 大学生抑郁问题的组织传播对策 | 第35-39页 |
5.5 大众传播层面 | 第39-43页 |
5.5.1 大众传播与网络健康传播 | 第39-40页 |
5.5.2 大学生抑郁问题的网络健康传播对策 | 第40-4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3-45页 |
全文注释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