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8-17页 |
(一)研究缘由 | 第8-9页 |
1.高中、大学课程衔接的国际视野 | 第8页 |
2.高中、大学课程衔接的国内诉求 | 第8-9页 |
3.高中、大学课程衔接的现实需求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实践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2.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衔接 | 第13页 |
2.课程衔接 | 第13-14页 |
3.高中、大学课程衔接 | 第14页 |
(五)研究思路、方法、内容 | 第14-17页 |
1.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3.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二、高中、大学课程衔接的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一)高中、大学课程衔接研究的基础理论——系统论 | 第17-20页 |
(二)高中、大学课程衔接的基础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 第20-21页 |
(三)高中、大学课程衔接的基础理论——掌握学习理论 | 第21-24页 |
三、国外高中、大学课程衔接的实践与探索 | 第24-34页 |
(一)美国高中、大学课程衔接的实践与探索 | 第24-28页 |
1.大学先修课程 | 第24-27页 |
2.高中——大学双学分课程 | 第27-28页 |
(二)英国高中、大学课程衔接的实践与探索 | 第28-31页 |
1.普通教育高级水平证书课程 | 第29-30页 |
2.国家通用职业资格教育课程 | 第30-31页 |
(三)日本高中、大学课程衔接的实践与探索 | 第31-34页 |
1.升学指导课程 | 第31-32页 |
2.第一学年教育课程 | 第32-34页 |
四、高中、大学课程衔接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S高中、W大学为例 | 第34-45页 |
(一)调查设计 | 第34-36页 |
1.调查目的 | 第34页 |
2.调查对象选择 | 第34-35页 |
3.调查样本描述 | 第35页 |
4.调查方法 | 第35页 |
5.调查工具 | 第35-36页 |
6.调查数据回收情况 | 第36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36-43页 |
1.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第36-39页 |
2.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三)调查结论 | 第43-45页 |
1.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缺乏整体规划 | 第43页 |
2.课程教材的适宜性不强 | 第43页 |
3.与高中、大学课程衔接的考试评价制度不配套 | 第43页 |
4.课程开发资源不足 | 第43页 |
5.高中、大学课程衔接协同推进不够 | 第43页 |
6.支撑、保障课程开发利用的机制不健全 | 第43-44页 |
7.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育人能力有待加强 | 第44-45页 |
五、高中、大学课程衔接的对策 | 第45-51页 |
(一)建立统筹高中、大学课程衔接的管理制度 | 第45-47页 |
1.建立统一的高中、大学衔接课程标准 | 第45页 |
2.建立多方参与的衔接课程开发制度 | 第45-46页 |
3.建立明确的高中、大学衔接课程学分转换制度 | 第46-47页 |
(二)建立高中、大学课程衔接的开放性沟通渠道 | 第47-48页 |
1.建立专门的高中、大学课程衔接组织管理机构 | 第47页 |
2.建立一批高中、大学课程衔接的示范性学校 | 第47-48页 |
3.激励各类高中、大学共同参与,开展多方位高中、大学课程衔接合作 | 第48页 |
(三)加强从事高中、大学课程衔接的教师队伍建设 | 第48-51页 |
1.增强“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意识,深化教师的育人理念 | 第49页 |
2.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 | 第49-50页 |
3.建立教师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动机 | 第50-51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1页 |
(二)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61页 |
附件一:学生调查问卷 | 第56-57页 |
附件二:教师访谈 | 第57-61页 |
1.教师访谈提纲 | 第57页 |
2.教师访谈记录 | 第57-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