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标准与检验论文--食品分析与检验论文

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新型免疫分析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英文缩略表第18-20页
第一章 引言第20-41页
    1.1 农产品小分子污染物免疫检测技术概述第20-29页
        1.1.1 农产品小分子污染物概述第20页
        1.1.2 小分子污染物免疫检测技术第20-29页
    1.2 黄曲霉毒素免疫检测技术研究现状第29-36页
        1.2.1 黄曲霉毒素概述第29-33页
        1.2.2 黄曲霉毒素免疫检测技术研究现状第33-36页
    1.3 黄曲霉毒素免疫检测技术发展趋势第36-41页
        1.3.1 绿色免疫分析方法第36-37页
        1.3.2 非标记的免疫分析方法第37页
        1.3.3 黄曲霉毒素纳米抗体技术第37-39页
        1.3.4 免疫分析方法与PCR方法的联用第39-40页
        1.3.5 免疫分析方法与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的联用第40-41页
第二章黄曲霉毒素免疫荧光淬灭效应及分析方法研究第41-65页
    2.1 引言第41页
    2.2 材料第41-45页
        2.2.1 仪器及耗材第41-42页
        2.2.2 主要试剂第42-43页
        2.2.3 杂交瘤细胞株及实验动物第43页
        2.2.4 主要缓冲液及培养基第43-45页
    2.3 方法第45-49页
        2.3.1 抗体制备及纯化第45-47页
        2.3.2 AFB1荧光及淬灭效应第47-48页
        2.3.3 荧光增强剂的选择第48页
        2.3.4 基于荧光淬灭效应AFB1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第48-49页
        2.3.5 基于荧光淬灭效应AFB1免疫分析方法在样品分析中的应用第49页
    2.4 结果第49-62页
        2.4.1 抗体纯化效果鉴定第49-51页
        2.4.2 AFB_1的自身荧光强度第51-52页
        2.4.3 AFB_1的荧光淬灭效应第52-53页
        2.4.4 三种荧光增强剂的荧光增强效果第53-55页
        2.4.5 荧光增强剂的选择第55-56页
        2.4.6 基于荧光淬灭效应AFB1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第56-60页
        2.4.7 样品添加回收测定第60-61页
        2.4.8 与HPLC方法进行结果对比第61-62页
    2.5 讨论第62-64页
        2.5.1 荧光增强剂的选择第62-63页
        2.5.2 抗体对黄曲霉毒素荧光淬灭机理第63-64页
        2.5.3 基于荧光淬灭效应的黄曲霉毒素免疫分析方法应用前景第64页
    2.6 小结第64-65页
第三章黄曲霉毒素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分析方法研究第65-89页
    3.1 引言第65-66页
    3.2 材料第66-68页
        3.2.1 仪器及耗材第66页
        3.2.2 主要试剂第66-67页
        3.2.3 抗体和菌株第67页
        3.2.4 主要缓冲液和培养基第67-68页
    3.3 方法第68-73页
        3.3.1 纳米抗体噬菌体V2-5 的扩增第68-70页
        3.3.2 荧光定量PCR参数优化第70-71页
        3.3.3 黄曲霉毒素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第71-72页
        3.3.4 黄曲霉毒素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分析方法在样品检测中的应用第72-73页
    3.4 结果第73-85页
        3.4.1 纳米抗体噬菌体V2-5 的ELISA鉴定第73页
        3.4.2 荧光定量PCR参数优化第73-77页
        3.4.3 黄曲霉毒素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第77-80页
        3.4.4 黄曲霉毒素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分析方法在样品检测中的应用第80-85页
    3.5 讨论第85-88页
        3.5.1 抗独特型纳米抗体噬菌体的优点第85-87页
        3.5.2 黄曲霉毒素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分析方法灵敏度第87页
        3.5.3 基质效应第87页
        3.5.4 黄曲霉毒素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分析方法应用前景第87-88页
    3.6 小结第88-89页
第四章黄曲霉毒素环介导等温扩增免疫分析方法研究第89-104页
    4.1 引言第89页
    4.2 材料第89-91页
        4.2.1 仪器及耗材第89-90页
        4.2.2 主要试剂第90页
        4.2.3 抗体和菌株第90页
        4.2.4 主要缓冲液和培养基第90-91页
    4.3 方法第91-94页
        4.3.1 纳米抗体噬菌体V2-5 的扩增第91页
        4.3.2 引物的设计与选择第91-93页
        4.3.3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93页
        4.3.4 LAMP目视检测方法第93-94页
        4.3.5 黄曲霉毒素LAMP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第94页
    4.4 结果第94-101页
        4.4.1 引物的筛选第94-95页
        4.4.2 引物特异性测试第95-96页
        4.4.3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96-98页
        4.4.4 LAMP目视检测方法第98-99页
        4.4.5 黄曲霉毒素LAMP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第99-101页
    4.5 讨论第101-103页
        4.5.1 LAMP引物设计第101-102页
        4.5.2 LAMP目视检测指示剂的选择第102页
        4.5.3 黄曲霉毒素LAMP免疫分析方法的灵敏度第102-103页
        4.5.4 黄曲霉毒素LAMP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前景第103页
    4.6 小结第103-104页
第五章全文结论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作者简历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降维MUSIC算法在局放超声阵列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和提升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