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和提升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前言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3-15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3页
        1.3.2 论文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第13-15页
第2章 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相关理论基础第15-22页
    2.1 区域经济竞争力相关理论来源第15-17页
        2.1.1 竞争理论第15-16页
        2.1.2 区域经济学理论第16-17页
    2.2 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原则第17页
    2.3 区域经济竞争力主要评价分析方法第17-22页
第3章 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长三角珠三角发展经验借鉴第22-27页
    3.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现状第22-24页
        3.1.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比较优势第22-23页
        3.1.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制约因素第23页
        3.1.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机遇第23-24页
    3.2 借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发展成功经验第24-27页
        3.2.1 产业布局合理,内部协调发展第24页
        3.2.2 调整经济适应性,内部与外部联动发展第24页
        3.2.3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发展差异竞争优势第24-27页
第4章 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选择第27-35页
    4.1 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依据第27-28页
    4.2 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及指标解释第28-31页
    4.3 评价方法选择第31-35页
        4.3.1 层次分析法主要步骤第31-33页
        4.3.2 模糊综合评价主要步骤第33-35页
第5章 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第35-55页
    5.1 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第35-44页
        5.1.1 层次结构模型构建第35-36页
        5.1.2 成对比较矩阵第36-40页
        5.1.3 特征向量计算及权重值确定第40-42页
        5.1.4 指标权重结果比较分析第42-44页
    5.2 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第44-55页
        5.2.1 数据来源第44页
        5.2.2 指标评价标准确定第44-48页
        5.2.3 模糊综合矩阵确定第48-50页
        5.2.4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第50-51页
        5.2.5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第51-52页
        5.2.6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第52-55页
第6章 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对策建议第55-60页
    6.1 完善交通设施网络,提升基础设施竞争力第55-56页
        6.1.1 完善港口与铁路公路对接网络,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第55-56页
        6.1.2 铁路公路统筹规划,推进都市区快速交通第56页
    6.2 全方位推进,提升对外开放竞争力第56页
        6.2.1 扩大外资利用领域,创新外资利用方式第56页
        6.2.2 依托优势产业向外合作,深度开拓国际市场第56页
    6.3 内部区域合作产业协调,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第56-57页
        6.3.1 城市地区间互动合作,深化产业集群第56-57页
        6.3.2 推进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合理高效促进产业升级第57页
    6.4 建设创新环境,加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的贡献力第57-58页
        6.4.1 鼓励自主创新及引进高技术项目,提供创新政策支持第57-58页
        6.4.2 加强人才合理流动,持续打造科技成果共享网络第58页
    6.5 继续明确高效生态定位,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第58页
        6.5.1 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第58页
        6.5.2 发展工业生态链模式,助推循环经济发展第58页
    6.6 整合利用外部资源,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平台第58-60页
        6.6.1 承接周围经济区,利用外部资源发展第58-59页
        6.6.2 与周围城市群对接,主动接受辐射带动第59页
        6.6.3 蓝黄协同发展,共同提升竞争力第59-60页
第7章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附录:调查问卷第66-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新型免疫分析技术研究
下一篇:直流下有机玻璃表面粗糙度对表面电荷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