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性能的混凝土斜拉桥地震易损性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2 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1 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发展 | 第12-13页 |
1.2.2 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桥梁地震反应动力分析方法 | 第16-21页 |
2.1 动力时程分析 | 第16-18页 |
2.1.1 概述 | 第16页 |
2.1.2 动力时程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16-17页 |
2.1.3 动力时程分析的计算方法 | 第17-18页 |
2.2 增量动力分析 | 第18-20页 |
2.2.1 概述 | 第18-19页 |
2.2.2 单地震动记录增量动力分析 | 第19页 |
2.2.3 多地震动记录增量动力分析 | 第19-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理论方法 | 第21-33页 |
3.1 概述 | 第21页 |
3.2 理论易损性曲线的建立方法 | 第21-25页 |
3.2.1 易损性曲线建立流程 | 第21-22页 |
3.2.2 频数统计法 | 第22页 |
3.2.3 直接回归概率需求模型法 | 第22-24页 |
3.2.4 能力需求比模型法 | 第24-25页 |
3.3 地面运动记录的选取 | 第25-26页 |
3.3.1 地震动选取原则 | 第25-26页 |
3.3.2 地震动参数的选取 | 第26页 |
3.4 斜拉桥各构件的损伤指标 | 第26-32页 |
3.4.1 著名大跨径桥梁的性能目标 | 第26-30页 |
3.4.2 主塔的损伤指标 | 第30-31页 |
3.4.3 过渡墩的损伤指标 | 第31-32页 |
3.4.4 关于主梁和拉索的损伤假定 | 第32页 |
3.4.5 构件损伤指标的标定方法 | 第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斜拉桥纵向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33-63页 |
4.1 斜拉桥概况 | 第33-35页 |
4.2 斜拉桥计算模型 | 第35-39页 |
4.2.1 斜拉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4.2.2 斜拉桥的自振特性 | 第36-39页 |
4.3 地震输入 | 第39-42页 |
4.4 纵桥向IDA分析结果和IDA曲线 | 第42-53页 |
4.4.1 各构件损伤指标标定 | 第42-45页 |
4.4.2 关键截面的IDA分析 | 第45-50页 |
4.4.3 纵桥向桥塔损伤破坏过程 | 第50-53页 |
4.5 纵桥向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53-62页 |
4.5.1 主塔各截面的易损性曲线 | 第53-60页 |
4.5.2 过渡墩截面的易损性曲线 | 第60-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斜拉桥横向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63-82页 |
5.1 概述 | 第63页 |
5.2 地震输入 | 第63-64页 |
5.3 各构件损伤指标标定 | 第64-67页 |
5.4 关键截面的IDA分析 | 第67-73页 |
5.5 横桥向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73-8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