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4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2-28页 |
1.1.1 城市化所带来的城市气候与环境问题 | 第22-25页 |
1.1.2 雾霾的形成机理 | 第25-26页 |
1.1.3 雾霾的危害 | 第26-27页 |
1.1.4 雾霾的控制途径 | 第27-28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8-36页 |
1.2.1 城市居住组团空间形态的演变 | 第28-33页 |
1.2.2 悬浮颗粒物的相关研究 | 第33-34页 |
1.2.3 城市居住组团空间形态与悬浮颗粒物分布的相关研究 | 第34-36页 |
1.2.4 存在问题 | 第36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6-38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36-37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37-3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第38-4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9-42页 |
第二章 悬浮颗粒物与城市微气候 | 第42-62页 |
2.1 城市气候与城市微气候 | 第42-46页 |
2.1.1 城市气候 | 第42-44页 |
2.1.2 微气候 | 第44-45页 |
2.1.3 气候与人为环境 | 第45-46页 |
2.2 城市地域与气候 | 第46-49页 |
2.2.1 寒冷地区气候特征 | 第46-48页 |
2.2.2 关中地区气候特征 | 第48-49页 |
2.3 城市微气候特征 | 第49-54页 |
2.3.1 城市微气候 | 第49-51页 |
2.3.2 微气候与建成环境 | 第51-53页 |
2.3.3 城市居住组团内微气候的环境特征 | 第53-54页 |
2.4 悬浮颗粒物分布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 | 第54-61页 |
2.4.1 大气悬浮颗粒物的概念与分类 | 第54页 |
2.4.2 悬浮颗粒物的组成及分布 | 第54-57页 |
2.4.3 大气悬浮颗粒物污染对微气候的影响 | 第57-61页 |
2.5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三章 关中地区城市居住组团空间形态理论研究 | 第62-103页 |
3.1 居住组团与空间形态 | 第62-65页 |
3.1.1 居住组团 | 第62-63页 |
3.1.2 居住组团空间形态 | 第63-64页 |
3.1.3 测度方法 | 第64-65页 |
3.2 典型居住组团的提炼 | 第65-81页 |
3.2.1 居住组团特征 | 第65-71页 |
3.2.2 空间下垫面肌理构成 | 第71-75页 |
3.2.3 空间形态组成划分 | 第75-81页 |
3.3 居住组团典型指标提取 | 第81-86页 |
3.3.1 功能布局指标因子 | 第81-83页 |
3.3.2 规划指标因子 | 第83-84页 |
3.3.3 居住组团空间形态的指标因子 | 第84-85页 |
3.3.4 居住组团的空间形态定量指标 | 第85-86页 |
3.4 建立西安市居住组团空间形态的物理模型 | 第86-101页 |
3.4.1 组团功能布局要求 | 第88-92页 |
3.4.2 组团规划布局要求 | 第92-94页 |
3.4.3 组团形态布局要求 | 第94-98页 |
3.4.4 平面布局空间形态 | 第98-101页 |
3.5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四章 居住组团空间中悬浮颗粒物散布的实测研究 | 第103-162页 |
4.1 实测方案设计 | 第103-108页 |
4.1.1 实测对象 | 第103页 |
4.1.2 实测方案 | 第103-104页 |
4.1.3 测试仪器及原理 | 第104-107页 |
4.1.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07-108页 |
4.2 测试地点 | 第108-112页 |
4.2.1 气候条件 | 第108-111页 |
4.2.2 居住空间分布 | 第111-112页 |
4.3 冬季实验 | 第112-122页 |
4.3.1 测试时间 | 第112页 |
4.3.2 布点设置 | 第112-118页 |
4.3.3 测试数据记录 | 第118-122页 |
4.4 夏季实验 | 第122-128页 |
4.4.1 测试时间 | 第122页 |
4.4.2 实验测试布点设置 | 第122-124页 |
4.4.3 测试数据记录 | 第124-128页 |
4.5 数据分析 | 第128-161页 |
4.5.1 冬季的实验 | 第128-150页 |
4.5.2 夏季的实验 | 第150-160页 |
4.5.3 微气候因素对PM2.5 浓度分布影响分析 | 第160页 |
4.5.4 规划设计因素对PM2.5 浓度分布影响分析 | 第160-161页 |
4.6 小结 | 第161-162页 |
第五章 居住组团热污耦合分布的数值模型 | 第162-185页 |
5.1 数值模拟概况 | 第162-165页 |
5.1.1 居住组团悬浮颗粒物中数值模拟概况 | 第162-163页 |
5.1.2 CFD数值模拟的应用概况 | 第163-165页 |
5.2 CFD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第165-175页 |
5.2.1 CFD数值计算原理 | 第165-169页 |
5.2.2 边界条件的拟定 | 第169-175页 |
5.3 数值计算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 第175-184页 |
5.3.1 冬季数值模拟检验对比——长安大学家属区 | 第175-181页 |
5.3.2 夏季数值模拟验证——群贤庄 | 第181-184页 |
5.4 小结 | 第184-185页 |
第六章 基于西安市居住组团空间形态指标优化比较研究 | 第185-233页 |
6.1 组团功能布局 | 第185-201页 |
6.1.1 日照系数 | 第185-190页 |
6.1.2 相邻建筑的不同高度 | 第190-195页 |
6.1.3 风向投射角 | 第195-201页 |
6.2 组团规划布局 | 第201-213页 |
6.2.1 容积率 | 第201-207页 |
6.2.2 绿地率 | 第207-213页 |
6.3 组团形态布局 | 第213-231页 |
6.3.1 单体建筑形态 | 第213-217页 |
6.3.2 单元形态的天空开阔度 | 第217-221页 |
6.3.3 空间外部形态——形状指数 | 第221-225页 |
6.3.4 平面布局特征 | 第225-228页 |
6.3.5 居住组团空间形态的设计优化策略 | 第228-231页 |
6.4 小结 | 第231-23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233-237页 |
参考文献 | 第237-250页 |
附录 | 第250-2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51-252页 |
致谢 | 第2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