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 ·研究回顾概述 | 第10-12页 |
| ·关于程度补语的研究 | 第10-11页 |
| ·关于带“得”字补语的命名和划界 | 第11-12页 |
|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第12-14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 ·语料来源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带“得”字的程度补语 | 第16-29页 |
| ·带“得”字程度补语的性质和分类 | 第16-20页 |
| ·直接表程度的补语和间接表程度的补语 | 第16-17页 |
| ·含有比较意义的程度补语和不含比较意义的程度补语 | 第17-19页 |
| ·副词性程度补语和动词及形容词性程度补语 | 第19-20页 |
| ·带“得”字的程度补语的结构特征和句法功能 | 第20-25页 |
| ·结构特征 | 第20-23页 |
| ·句法功能 | 第23-25页 |
| ·带“得”字程度补语的语义分析 | 第25-27页 |
| ·虚化补语 | 第25页 |
| ·虚化的判别标准 | 第25-27页 |
| ·带“得”字程度补语的语义指向 | 第27页 |
| ·带“得”字程度补语的语用特点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状态补语 | 第29-48页 |
| ·状态补语的特点 | 第29页 |
| ·状态补语的结构形式分析 | 第29-33页 |
| ·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充当状态补语。主要有以下几类 | 第29-30页 |
| ·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结构充当状态补语。主要有以下几类 | 第30-31页 |
| ·主谓结构作状态补语 | 第31-32页 |
| ·固定短语作状态补语 | 第32页 |
| ·“有”字结构作状态补语 | 第32页 |
| ·名词性结构作状态补语 | 第32-33页 |
| ·代词作状态补语 | 第33页 |
| ·象声词作状态补语 | 第33页 |
| ·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 | 第33-42页 |
| ·状态补语(C)语义指向主语(S) | 第33-40页 |
| ·状态补语(C)语义指向述语(V) | 第40-41页 |
| ·状态补语(C)语义指向主语+述语(S+V) | 第41-42页 |
| ·“次级谓语”说与“后置状语”说 | 第42-44页 |
| ·状态补语的语用分析 | 第44-48页 |
| 第四章 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策略 | 第48-50页 |
| ·教学体系上的梳理 | 第48页 |
| ·教学内容的确定及顺序的安排 | 第48页 |
| ·分散难点 | 第48-49页 |
| ·在语境中教学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50-53页 |
| ·研究小结 | 第50-51页 |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1-52页 |
| ·补语研究的前景与方向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