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胡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 Abstract | 第11页 | 
| 引言 | 第13-17页 | 
| 第一章 个别课 | 第17-24页 | 
|     1.1 个别课的概述 | 第17-19页 | 
|     1.2 个别课的优点 | 第19-21页 | 
|         1.2.1 因材施教,针对性强 | 第19-20页 | 
|         1.2.2 教学体系完整,知识结构系统 | 第20页 | 
|         1.2.3 乐曲处理更细致,容易出“精品” | 第20-21页 | 
|         1.2.4 教与学的地位相对稳定,师生交流便利 | 第21页 | 
|         1.2.5 短时间内出成绩 | 第21页 | 
|     1.3 个别课的缺点 | 第21-24页 | 
|         1.3.1 学生没有参照对象,不会认识自身的缺点 | 第21-22页 | 
|         1.3.2 没有听众,学生表演意识差 | 第22页 | 
|         1.3.3 只注重培养技能,忽略人才培养方向 | 第22页 | 
|         1.3.4 授课内容单一,趣味性差 | 第22-23页 | 
|         1.3.5 学生自主性,创新性差 | 第23页 | 
|         1.3.6 学生多,教师资源紧缺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小组课 | 第24-29页 | 
|     2.1 小组课的概述 | 第24-25页 | 
|     2.2 小组课的优点 | 第25-27页 | 
|         2.2.1 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教学质量 | 第25页 | 
|         2.2.2 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 第25-26页 | 
|         2.2.3 边学边讨论,课堂气氛活跃 | 第26页 | 
|         2.2.4 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 | 第26-27页 | 
|         2.2.5 理论实践一体化 | 第27页 | 
|         2.2.6 缓解“教”与“学”的矛盾 | 第27页 | 
|     2.3 小组课的缺点 | 第27-29页 | 
|         2.3.1 学生的水平不易鉴别 | 第27-28页 | 
|         2.3.2 不适用于高层次的二胡教学 | 第28页 | 
|         2.3.3 学生需要自觉 | 第28页 | 
|         2.3.4 小组课成员间相互依赖,好学生是权威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集体课 | 第29-35页 | 
|     3.1 集体课概述 | 第29-30页 | 
|     3.2 集体课的优点 | 第30-32页 | 
|         3.2.1 经济快速的教学模式 | 第30页 | 
|         3.2.2 培养学生能力 | 第30-31页 | 
|         3.2.3 齐奏有利于乐感的培养 | 第31页 | 
|         3.2.4 竞争激烈促进提高 | 第31-32页 | 
|         3.2.5 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氛围融洽 | 第32页 | 
|         3.2.6 点线面的培养模式更快捷 | 第32页 | 
|     3.3 集体课的缺点 | 第32-35页 | 
|         3.3.1 教学进度慢,讲解不够细致 | 第32-33页 | 
|         3.3.2 学生多,课堂秩序得不到保证 | 第33页 | 
|         3.3.3 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挥 | 第33页 | 
|         3.3.4 学生学习程度不平衡 | 第33-34页 | 
|         3.3.5 教师能力 | 第34页 | 
|         3.3.6 教材缺乏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三种授课模式的比较 | 第35-41页 | 
|     4.1 集体课与个别课的比较 | 第35-36页 | 
|         4.1.1 教学效果 | 第35页 | 
|         4.1.2 学生能力培养 | 第35-36页 | 
|         4.1.3 经济方面 | 第36页 | 
|     4.2 集体课和小组课的比较 | 第36-38页 | 
|         4.2.1 教学效果 | 第37页 | 
|         4.2.2 课堂气氛 | 第37-38页 | 
|         4.2.3 能力培养 | 第38页 | 
|     4.3 个别课与小组课的比较 | 第38-41页 | 
|         4.3.1 教学效果 | 第38-39页 | 
|         4.3.2 学习自主性 | 第39页 | 
|         4.3.3 教学的主导 | 第39-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5-46页 | 
| 承诺书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