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论文

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的叙事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导论第12-34页
    一、研究缘起第12-21页
        (一) 基于教师研究主题转换的思考第12-13页
        (二) 基于师范生培养质量的现实思考第13-16页
        (三) 基于师范生教师专业身份形构重要性的思考第16-18页
        (四) 基于实习支教研究现状的思考第18-19页
        (五) 基于个人经历的反思性追问第19-21页
    二、研究问题第21页
    三、研究价值第21-23页
        (一) 能有效地触及到实习支教生教学实践的真正核心第21-22页
        (二) 能满足教师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需要第22页
        (三) 能为实习支教生提供“发声”的机会第22-23页
        (四) 能促进实习支教生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第23页
    四、研究限制第23-24页
        (一) 研究对象的限制第23-24页
        (二) 资料收集时间的限制第24页
        (三) 研究者的限制第24页
        (四) 研究结果应用的限制第24页
    五、相关概念界定第24-34页
        (一) 实习支教生第25页
        (二) 教师专业身份第25-32页
        (三) 叙事研究第32-3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34-72页
    一、关于教师专业身份的研究第34-66页
        (一) 理解教师专业身份所面临的挑战第34-36页
        (二) 教师专业身份的定义与相关概念解析第36-46页
        (三) 实习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理论取向第46-56页
        (四) 实习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第56-63页
        (五) 实习教师专业身份的构成的研究第63-64页
        (六) 实习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影响因素第64页
        (七) 实习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研究方法第64-66页
    二、关于实习支教的相关研究第66-72页
        (一) 对实习支教的广泛认可第66-69页
        (二) 看见实习支教的主体——实习支教生第69-72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第72-91页
    一、教师专业身份研究的方法论选择第72-74页
        (一) 研究的“叙事转向”第72-73页
        (二) 教师专业身份研究的方法论启示第73-74页
    二、叙事研究:教师专业身份研究的有效方法第74-79页
        (一) 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第74-75页
        (二) 叙事与教师专业身份第75页
        (三) 叙事研究之于本研究的适切性第75-79页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第79-81页
        (一) 研究学校的选择第80页
        (二) 个案对象的选取第80-81页
    四、资料的搜集第81-85页
        (一) 研究者的定位第81页
        (二) 访谈法第81-84页
        (三) 观察法第84页
        (四) 实物收集法第84-85页
    五、资料分析的方法第85-86页
        (一) 本研究对叙说经验的具体分析过程第85-86页
        (二) 主题分析法第86页
    六、研究效度第86-87页
    七、研究的伦理第87-89页
        (一) 自愿原则第88页
        (二) 尊重个人隐私和保密原则第88页
        (三) 公正合理原则第88-89页
        (四) 公平回报原则第89页
    八、研究者的反思第89-91页
第三章 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故事第91-169页
    一、丽丽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故事第91-103页
        (一) 入学动机——自主而无奈的选择第92-93页
        (二) 丽丽眼中的老师第93-94页
        (三) 实习支教的前奏——完成“政治任务”第94页
        (四) 实习支教学校中的丽丽第94-100页
        (五) 现在和未来的丽丽第100-101页
        (六) 丽丽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第101-103页
    二、雯雯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故事第103-116页
        (一) 入学动机——比较中的抉择第104页
        (二) 雯雯眼中的老师第104-105页
        (三) 实习支教的前奏——期待与紧张第105-106页
        (四) 实习支教学校中的雯雯第106-113页
        (五) 现在和未来的雯雯第113-114页
        (六) 雯雯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第114-116页
    三、天天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故事第116-128页
        (一) 入学动机——强烈的内部动机第116-117页
        (二) 准备当老师——在师范学院的天天第117-119页
        (三) 实习支教的前奏——蓄势待发与积累经验第119页
        (四) 实习支教学校中的天天第119-125页
        (五) 现在和未来的天天第125-127页
        (六) 天天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第127-128页
    四、蓉蓉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故事第128-142页
        (一) 入学动机——强烈的内部动机第129页
        (二) 蓉蓉眼中的老师——求学经历和角色典范第129-131页
        (三) 实习支教的前奏——紧张与不安第131页
        (四) 实习支教学校中的蓉蓉第131-138页
        (五) 现在和未来的蓉蓉第138-140页
        (六) 蓉蓉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第140-142页
    五、燕燕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故事第142-155页
        (一) 燕燕的入学动机——无奈的选择第142-143页
        (二) 燕燕眼中的老师第143-144页
        (三) 免费师范生的困惑第144页
        (四) 实习支教的前奏——“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第144-145页
        (五) 实习支教学校中的燕燕第145-152页
        (六) 现在和未来的燕燕第152-154页
        (七) 燕燕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第154-155页
    六、跨越实习支教生个体叙说的主题分析第155-169页
        (一) 前身份第156-157页
        (二) 话语实践:教师专业身份的社会建构第157-159页
        (三) 教学经验的反思第159-160页
        (四) 关键时刻和转折点第160-162页
        (五) 师生关系第162-163页
        (六) 教学中的情感投入第163-164页
        (七) 自我概念第164-165页
        (八) 建构教师知识第165-167页
        (九) 教学具身性第167-169页
第四章 叙说之后的看见第169-204页
    一、实习支教生叙说中的教师专业身份的内涵第169-174页
        (一) 职业动机:为何成为一个老师?第169-170页
        (二) 自我意象:“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第170-172页
        (三) 何以为师: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具体行动第172-173页
        (四) 自我参照:教师专业身份是一种排除/纳入的系统第173页
        (五) 未来展望:寻找意义,追寻自我第173-174页
    二、影响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的主要因素第174-183页
        (一) 个人因素第174-179页
        (二) 社会因素第179-183页
    三、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第183-200页
        (一) 前构第183-185页
        (二) 形构第185-198页
        (三) 再构第198-200页
    四、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的特征第200-204页
        (一) 阶段性第201-202页
        (二) 能动性第202页
        (三) 动态性第202-203页
        (四) 差异性第203-204页
第五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第204-224页
    一、研究结论第204-212页
        (一) 实习支教生从自我出发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第204-205页
        (二) 实习支教为师范生建构教师专业身份提供了机会第205页
        (三) 反思在实习支教生建构教师专业身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205-208页
        (四) 教师知识是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核心第208-210页
        (五) 实习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过程与专业发展阶段相契合第210-211页
        (六) 实习支教生在叙说中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第211-212页
    二、建议第212-222页
        (一) 对师范院校的建议第212-217页
        (二) 对实习支教学校的建议第217-218页
        (三) 对实习支教生的建议第218-220页
        (四) 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第220-222页
    三、研究反思第222-224页
参考文献第224-235页
附录第235-238页
后记第238-239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239页

论文共2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趋向更加相似的差异—东北M镇八位农村教师个体工作动机发展的叙事研究
下一篇:基于言语活动理论的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