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研究--以乌兰浩特市S中学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10-16页
1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工作方法第16-19页
    1.1 相关概念界定第16页
        1.1.1 青少年第16页
        1.1.2 网络成瘾第16页
        1.1.3 青少年社会工作第16页
    1.2 理论基础第16-17页
        1.2.1 优势视角理论第16-17页
        1.2.2 认知行为理论第17页
    1.3 小组工作方法第17-19页
        1.3.1 小组社会工作的含义第17-18页
        1.3.2 小组社会工作的原则第18-19页
2 乌兰浩特市S中学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及成因分析第19-26页
    2.1 S中学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第20-22页
        2.1.1 网瘾学生的现状第20-21页
        2.1.2 网瘾学生家庭与学校现状第21-22页
    2.2 S中学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的问题第22-23页
        2.2.1 自控能力差第22-23页
        2.2.2 人际沟通能力弱第23页
        2.2.3 网络认知模糊第23页
    2.3 S中学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分析第23-26页
        2.3.1 青少年自控能力弱,好奇心强第23-24页
        2.3.2 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缺少与孩子沟通第24页
        2.3.3 学校应试教育,网络教育管理不到位第24-25页
        2.3.4 社会环境复杂,监管力度不够第25-26页
3 小组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实施过程第26-43页
    3.1 接案第26页
        3.1.1 接案原因第26页
        3.1.2 接案途径第26页
    3.2 预估第26-27页
        3.2.1 问题界定与分析第26-27页
    3.3 计划第27页
        3.3.1 小组目标第27页
        3.3.2 服务计划第27页
    3.4 介入第27-38页
        3.4.1 第一次小组活动之“网虫相聚”第27-29页
        3.4.2 第二次小组活动之“E网情深”第29-31页
        3.4.3 第三次小组活动之“原来如此”第31-33页
        3.4.4 第四次小组活动之“人间温情”第33-35页
        3.4.5 第五次小组活动之“美好生活”第35-36页
        3.4.6 第六次小组活动之“破网成蝶”第36-38页
    3.5 评估第38-41页
        3.5.1 过程评估第38-40页
        3.5.2 结果评估第40-41页
    3.6 结案第41-43页
        3.6.1 小组成员改变情况第41页
        3.6.2 目标完成情况第41-42页
        3.6.3 结案跟踪反馈情况第42-43页
4 结论及建议第43-46页
    4.1 结论第43页
    4.2 建议第43-46页
        4.2.1 对网瘾青少年进行全面的心理疏导第44页
        4.2.2 转变父母教育方式,恢复网瘾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第44页
        4.2.3 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增强学校管理力度第44页
        4.2.4 建设优质的社会工作者队伍第44-45页
        4.2.5 完善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附录第4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组工作介入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科认同的研究--以L校为例
下一篇:社会工作介入城市丧偶老人心理归属问题研究--以T市Z老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