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世界文学论文--作品评论和研究论文

中国八零后青春文学与村上春树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要旨第9-12页
绪论第12-16页
    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2. 研究方法及内容第13-14页
    3. 研究意义第14-16页
第一章 研究缘起第16-27页
    1.1 中国的"村上热"第16-17页
    1.2 中国八零后青春文学第17-20页
    1.3 八零后青春文学作家眼中的村上第20-22页
    1.4 "村上之子"的出现第22-24页
    1.5 八零后青春文学的村上接受及其质疑第24-27页
第二章 八零后青春文学中的"村上痕迹"——数字表现第27-35页
    2.1 村上的数字表现第27-30页
    2.2 八零后青春文学中的"村上式"数字表现第30-33页
    2.3 数字表现与"村上味"第33-35页
第三章 八零后青春文学中的"村上痕迹"——小资符号第35-46页
    3.1 村上的美学符号第35-38页
    3.2 "小资"与村上春树的美学符号第38-39页
    3.3 八零后青春文学中"小资化"的"村上式"符号第39-43页
    3.4 符号表现与"村上味"第43-46页
第四章 八零后青春文学中的"村上痕迹"——孤独意志第46-51页
    4.1 村上的孤独意志第46-47页
    4.2 八零后青春文学中的孤独意志第47-50页
    4.3 孤独意志与"村上味"第50-51页
第五章 八零后作家的村上接受心理第51-60页
    5.1 与村上"合流"的缘由第51-54页
        5.1.1 永远的"少年感"和"青春感"第51-52页
        5.1.2 "意义的失落"第52-53页
        5.1.3 "私小说"性第53-54页
    5.2 与村上"分流"的缘由第54-60页
        5.2.1 稚嫩的"个性化"诉求第54-56页
        5.2.2 人文关怀的"浅层化"第56-57页
        5.2.3 "小资"误读的延续第57-58页
        5.2.4 网络文化中的"认知平面化"第58-60页
结论第60-63页
参考文献第63-70页
后记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日汉翻译与形式动词--以“进行”和“加以”为例
下一篇:互助阅读模式引入大学日语教育的实证性研究--对互助阅读中协同学习形态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