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 学习倦怠的研究 | 第9-13页 |
1.1 学习倦怠的界定 | 第9-10页 |
1.2 学习倦怠的维度与测量 | 第10-11页 |
1.3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 第11-13页 |
2 社会支持的研究 | 第13-17页 |
2.1 社会支持的界定 | 第13-14页 |
2.2 社会支持的分类与测量 | 第14-15页 |
2.3 社会支持的作用理论模型 | 第15-16页 |
2.4 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 第16-17页 |
3 自尊的研究 | 第17-20页 |
3.1 自尊的定义 | 第17-18页 |
3.2 自尊的测量 | 第18页 |
3.3 自尊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3.4 自尊的作用 | 第19-20页 |
3.5 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 第20页 |
4、小结 | 第20-23页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3-29页 |
1 问题提出 | 第23-24页 |
2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2.1 理论意义 | 第24-25页 |
2.2 实践意义 | 第25-26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6-29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1 中职升本科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社会支持和自尊的现状分析 | 第29-32页 |
1.1 中职升本科的大学生学习倦怠分析 | 第29-31页 |
1.2 中职升本科的大学生社会支持和自尊分析 | 第31-32页 |
2 中职升本科的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学习倦怠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33页 |
2.1 中职升本科的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学习倦怠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页 |
2.2 中职升本科的大学生社会支持和自尊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33页 |
2.3 中职升本科的大学生的自尊和学习倦怠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页 |
3 自尊在中职升本科的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学习倦怠间的中介作用 | 第33-37页 |
第四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 | 第37-45页 |
1 中职升本科的大学生学习倦怠总体特点 | 第37-40页 |
1.1 中职升本科的大学生较中职生有更高的学习倦怠水平 | 第37-39页 |
1.2 中职升本科的大学生学习倦怠在家庭所在地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 第39-40页 |
2 中职升本科的大学生较中职生在社会支持水平上无差异 | 第40页 |
3 中职升本科的大学生较中职生有更高的自尊水平 | 第40-41页 |
4 中职升本科的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学习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 第41-42页 |
5 中职升本科的大学生自尊和学习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 第42页 |
6 自尊在中职升本科的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学习倦怠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第42-44页 |
7 研究结论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教育建议 | 第45-49页 |
1 对学校的建议 | 第45-46页 |
1.1 在教学内容上,增设衔接课程的学习,缓解未来课程学习的压力 | 第45页 |
1.2 在教学方式上,实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授课,以改善学生的情绪体验 | 第45-46页 |
1.3 在课程考核上,可适当降低标准,辅之以多样性,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 第46页 |
2 对教师的建议 | 第46-48页 |
2.1 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预防学习倦怠的产生 | 第46-47页 |
2.2 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我,建立稳定和积极的自我评价系统,提高自尊水平 | 第47页 |
2.3 教师应主动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改善其自尊水平,缓解学习倦怠 | 第47-48页 |
3 对中职升本科的大学生的建议 | 第48-49页 |
3.1 中职升本科学生应认识并接受客观环境改变的必然性,主动寻求社会支持,自我缓解学习倦怠问题 | 第48页 |
3.2 中职升本科的大学生可尝试建立短期可达到的小目标,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自尊水平 | 第48-49页 |
第六章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49-51页 |
1 本研究的创新 | 第49页 |
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49-51页 |
附录1 | 第5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