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12-15页 |
1.2.1 国内外对合作学习的定义表述 | 第12-13页 |
1.2.2 构成良好合作学习的必要因素 | 第13-14页 |
1.2.3 合作学习理论基础研究 | 第14页 |
1.2.4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 第14页 |
1.2.5 初中语文课程的具体形态 | 第14-15页 |
1.3 目前合作学习方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 第15页 |
1.4 目前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小组合作学习理论概述及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 第17-41页 |
2.1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理论依据 | 第17-19页 |
2.1.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7页 |
2.1.2 社会互赖理论 | 第17页 |
2.1.3 社会凝聚力理论 | 第17-18页 |
2.1.4 发现学习 | 第18页 |
2.1.5 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2.2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小组建设 | 第19-21页 |
2.2.1 遵循“性格互补,异质相吸”的原则 | 第19-20页 |
2.2.2 小组文化建设 | 第20-21页 |
2.3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常见的制约因素和解决方案 | 第21-26页 |
2.3.1 小组成员存在感的获得与缺失 | 第21-23页 |
2.3.2 小组成员自我满足的成功体验愉悦感的制约 | 第23-25页 |
2.3.3 小组成员之间达成共识和一致评价的认同感制约 | 第25-26页 |
2.4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影响 | 第26-35页 |
2.4.1 七年级语文教学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 第27-30页 |
2.4.2 八年级语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 | 第30-34页 |
2.4.3 九年级年级语文教学促进学生从容应对中考 | 第34-35页 |
2.5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教师语文能力的影响 | 第35-38页 |
2.5.1 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的培养 | 第35-36页 |
2.5.2 教师与学生课堂互动能力的培养 | 第36页 |
2.5.3 教师与学生课下交流能力的培养 | 第36页 |
2.5.4 教师对学生心理干预能力的培养 | 第36-37页 |
2.5.5 培养语文教师与其他教师相处的能力 | 第37页 |
2.5.6 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 第37页 |
2.5.7 家长会是老师和家长沟通的官方正式平台 | 第37-38页 |
2.5.8 坚定教育信心,向家长传递正能量 | 第38页 |
2.6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 第38-41页 |
第三章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实施 | 第41-53页 |
3.1 减法设计教学 | 第41-47页 |
3.1.1 减法教学理论依据 | 第41-42页 |
3.1.2 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堂实现 | 第42-43页 |
3.1.3 将指示性的定向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定量实现动态过程 | 第43-45页 |
3.1.4 课前扎实自主预习 | 第45-46页 |
3.1.5 合理设置课堂探究问题 | 第46-47页 |
3.2 丰富课堂互动 | 第47-48页 |
3.2.1 组内同伴互动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最根本的互动 | 第47页 |
3.2.2 小组之间互动 | 第47页 |
3.2.3 师生互动 | 第47-48页 |
3.3 课堂探究成果展示 | 第48页 |
3.4 课堂探究过程与结果及时评价 | 第48页 |
3.5 课外拓展延伸 | 第48-49页 |
3.6 作业评改 | 第49-50页 |
3.7 语文课代表组织小组课代表进行每日学习工作总结与反思 | 第50页 |
3.8 教师课堂教学后反思及教后感悟 | 第50-53页 |
第四章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外活动的应用与实施 | 第53-59页 |
4.1 语文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及意义 | 第53-58页 |
4.1.1 语文实践活动课程理论 | 第53页 |
4.1.2 初中语文活动课程的意义 | 第53-54页 |
4.1.3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初中语文学科活动的系列安排 | 第54-58页 |
4.2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初中语文教与学的资源研发与应用 | 第58-59页 |
4.2.1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资源的整合 | 第58页 |
4.2.2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语文学科学生学习资源的整合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目录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