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1.1 高中语文课堂呈现较多的流于表面的阅读情况 | 第10页 |
1.1.2 浅阅读时代的冲击 | 第10-11页 |
1.1.3 高考对高中语文阅读的限制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深度阅读的概念及其功用 | 第16-20页 |
2.1 概念的界定 | 第16页 |
2.2 深度阅读与浅阅读的区别 | 第16-17页 |
2.3 深度阅读的功用 | 第17-20页 |
2.3.1 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 第17-18页 |
2.3.2 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 第18-19页 |
2.3.3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写作能力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深度阅读的理论依据及实施条件 | 第20-26页 |
3.1 深度阅读的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3.1.1 存在主义哲学 | 第20页 |
3.1.2 接受美学理论 | 第20-21页 |
3.1.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1页 |
3.2 深度阅读的实施条件 | 第21-26页 |
3.2.1 外环境:学校及家长的支持 | 第21-23页 |
3.2.2 内环境:教师的自身素质 | 第23-24页 |
3.2.3 内环境: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期待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深度阅读的内容选择及个案分析 | 第26-38页 |
4.1 深度阅读的内容选择 | 第26-29页 |
4.1.1 关注文章的关键词、句和段落 | 第26-28页 |
4.1.2 挖掘文本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 | 第28-29页 |
4.2 深度阅读名家个案分析 | 第29-32页 |
4.2.1 关于陈日亮深度阅读实践的分析 | 第29-31页 |
4.2.2 关于王开东深度阅读实践的分析 | 第31-32页 |
4.3 笔者实习关于深度阅读的实践分析 | 第32-38页 |
4.3.1 《雨霖铃》深度阅读的实践分析 | 第33-34页 |
4.3.2 《我的母亲》深度阅读的实践分析 | 第34-38页 |
第五章 深度阅读实施的教学策略及对深度阅读的评价 | 第38-46页 |
5.1 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 | 第38-44页 |
5.1.1 注重教学目标的预设,确定深度阅读的内容 | 第38-39页 |
5.1.2 做好课前导入,为深度阅读营造良好的环境 | 第39-40页 |
5.1.3 关注课堂问题的设置,要从浅入深 | 第40-43页 |
5.1.4 做好课后拓展,让深度阅读沟通课内课外 | 第43-44页 |
5.2 对深度阅读的评价 | 第44-46页 |
5.2.1 深度阅读是语文本身的应有之义,但要避免过深 | 第44页 |
5.2.2 深度阅读对中学生有利,但实施难度大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