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价值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 第13-15页 |
·品质与积极品质 | 第13-15页 |
·心理品质与积极心理品质 | 第15页 |
·积极心理品质与积极品质、心理品质的关系 | 第15页 |
·现有研究的测量工具 | 第15-16页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已有研究总结 | 第20-21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1-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研究假设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4 研究一: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量表编制 | 第23-38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结构与内容研究 | 第23-26页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方法与程序 | 第23-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页 |
·讨论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预测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6-33页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讨论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正式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第33-38页 |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讨论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5 研究二: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调查 | 第38-46页 |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38-39页 |
·研究对象下面用表格呈现 | 第38页 |
·研究工具 | 第38页 |
·数据处理 | 第38页 |
·研究程序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情况 | 第39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在各背景因素上的差异比较 | 第39-43页 |
·讨论 | 第43-44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情况 | 第43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在性别上的差异 | 第43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在是否是班主任上的差异 | 第43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在教学年级上的差异 | 第43-44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在年龄上的差异 | 第44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在教龄上的差异 | 第44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在教学科目上的差异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6 研究三: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与其教学效能感、职业倦怠的关系 | 第46-50页 |
·研究目的 | 第46页 |
·方法与程序 | 第46-47页 |
·研究被试 | 第46页 |
·研究工具 | 第46页 |
·数据处理 | 第46-47页 |
·研究程序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 第47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 第47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预测作用 | 第47-48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预测作用 | 第48-49页 |
·讨论 | 第49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 第49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 第49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预测作用 | 第49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预测作用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7 总讨论 | 第50-53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 第50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及特点 | 第50-51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与其教学效能感、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 第51页 |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对策探讨 | 第51-53页 |
8 总结论 | 第53-55页 |
·总结 | 第53-54页 |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第54-55页 |
·研究贡献 | 第54页 |
·研究展望 | 第54页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A | 第59-60页 |
附录B | 第60-61页 |
附录C | 第61-63页 |
附录D | 第63-65页 |
附录E | 第65-66页 |
附录F | 第66-67页 |
附录G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