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声品质评价的心理声学基础及评价指标 | 第18-28页 |
| ·听觉生理基础 | 第18-20页 |
| ·听觉感知特性 | 第20-22页 |
| ·频率和声级 | 第20页 |
| ·计权声级和计权网络 | 第20-21页 |
| ·听阈位移 | 第21-22页 |
| ·掩蔽效应 | 第22页 |
| ·双耳效应 | 第22页 |
| ·噪声品质客观评价指标 | 第22-27页 |
| ·响度和特征响度 | 第23-25页 |
| ·尖锐度 | 第25页 |
| ·粗糙度和抖动强度 | 第25-26页 |
| ·清晰度指数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轨道车辆车内噪声采集及声品质客观评价 | 第28-43页 |
| ·车内噪声组成 | 第28-29页 |
| ·车内噪声测量试验 | 第29-33页 |
| ·测点分布 | 第29-30页 |
| ·试验条件 | 第30页 |
| ·试验设备 | 第30-32页 |
| ·噪声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 第32-33页 |
| ·车内噪声品质客观评价 | 第33-42页 |
| ·总声压级评价 | 第33-34页 |
| ·线性声压级和A计权声压级评价 | 第34-36页 |
| ·响度及特征响度评价 | 第36-39页 |
| ·尖锐度评价 | 第39-40页 |
| ·粗糙度和抖动强度评价 | 第40-41页 |
| ·清晰度指数评价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车厢模型建立及车内声场仿真 | 第43-54页 |
| ·车厢CAD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 ·模型简化和几何清理 | 第44-45页 |
| ·车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5-48页 |
| ·网格划分基本原则 | 第45-46页 |
| ·车厢模型网格划分 | 第46-48页 |
| ·车内声场仿真分析 | 第48-53页 |
| ·声学有限元基础 | 第48-49页 |
| ·车内噪声仿真 | 第49-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轨道车辆车内声场优化方案与降噪仿真 | 第54-72页 |
| ·噪声控制 | 第54-57页 |
| ·噪声控制原理 | 第54页 |
| ·噪声控制方法 | 第54-56页 |
| ·轨道车辆车内噪声控制技术 | 第56-57页 |
| ·车内声场优化方案 | 第57-70页 |
| ·吸声材料降噪 | 第57-65页 |
| ·隔声技术降噪 | 第65-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 ·总结 | 第72页 |
| ·展望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