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社会谚语蕴含的汉民族文化心理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1. 绪论第9-15页
   ·写作缘起第9-10页
   ·研究意义第10-11页
     ·理论意义第10页
     ·实践意义第10-11页
   ·研究综述第11-13页
     ·谚语从语言角度的研究第11-12页
     ·谚语从文化角度的研究第12-13页
     ·谚语从其他角度的研究第13页
   ·论文创新之处第13-15页
2. 语言、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第15-23页
   ·谚语概述与分类第15-17页
     ·谚语概述第15-16页
     ·谚语分类第16-17页
   ·民族文化心理第17-21页
     ·民族文化心理的概念及意义第17-18页
     ·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及理论基础第18-21页
   ·语言、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关系第21-23页
     ·语言与民族心理的关系第21页
     ·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关系第21-23页
3. 从社会谚语看人际中汉民族文化心理:个人角度第23-35页
   ·个人角度的道德修养与责任第23-32页
     ·个人修养与现实冲突第23-30页
     ·社会责任与爱国敬业第30-32页
   ·自我保护:排他与戒备第32-35页
     ·排他第32-33页
     ·戒备第33-35页
4. 从社会谚语看人际中汉民族文化心理:家人角度第35-39页
   ·亲子关系第35-37页
   ·手足关系第37页
   ·夫妻关系第37-39页
5. 从社会谚语看人际中汉民族文化心理:社会角度第39-46页
   ·尊尊角度的尊卑观念第39-41页
     ·社会权利第39-40页
     ·知识经验第40-41页
   ·他人角度的侠客情怀与护短心理第41-46页
     ·对陌生人的侠客情怀第41-44页
     ·对熟人的护短心理第44-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2页
 论著第47-49页
 论文第49-51页
 其他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其它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来”的历史演变
下一篇:榆中方言语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