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6页 |
·分子印迹技术概述 | 第15-26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及分类 | 第15-17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评价 | 第17-22页 |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 第22-26页 |
·分子印迹技术发展的瓶颈和前景 | 第26-28页 |
·瓶颈 | 第26-27页 |
·前景 | 第27-28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研究意义 | 第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研究路线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6页 |
第二章 制备毒死蜱分子印迹微球的工艺研究 | 第36-45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7页 |
·本体法制备毒死蜱分子印迹微球 | 第37-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功能单体、溶剂、交联剂、引发剂的影响 | 第38-40页 |
·通氮去氧操作的影响 | 第40-41页 |
·聚合温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洗脱操作的影响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毒死蜱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的研究 | 第45-56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6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46-47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扫描电镜研究 | 第47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静态吸附试验 | 第47页 |
·分子印迹技术固相萃取研究 | 第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印迹微球的形态表征 | 第47-48页 |
·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结合比例及作用机理研究 | 第48-49页 |
·MIPs对底物的饱和吸附性和Scatchard分析 | 第49-51页 |
·固相萃取柱的富集效果 | 第51页 |
·固相萃取柱的选择性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第四章 毒死蜱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 第56-70页 |
·引言 | 第56-57页 |
·实验部分 | 第57-6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7-58页 |
·分子印迹聚合微球的制备 | 第58-59页 |
·聚合物扫描电镜观察 | 第59页 |
·聚合物红外光谱分析 | 第59页 |
·印迹微球对毒死蜱分子的平衡结合试验 | 第59页 |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 | 第59-60页 |
·检测方法及样品分析 | 第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5页 |
·毒死蜱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60-61页 |
·毒死蜱分子印迹微球性能的考察 | 第61-63页 |
·传感器测试pH值范围的确定 | 第63页 |
·传感器选择性的考察 | 第63-64页 |
·传感器测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和重现性研究 | 第64-65页 |
·实际样品分析测定研究 | 第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70-73页 |
·毒死蜱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的实现 | 第70-71页 |
·本体聚合法制备印迹微球方法的构建 | 第70页 |
·毒死蜱分子印迹微球性能的考察及固相萃取技术 | 第70-71页 |
·毒死蜱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技术的实现 | 第71-73页 |
·沉淀聚合法制备印迹微球及其性能考察 | 第71页 |
·毒死蜱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技术 | 第71-7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导师简介 | 第74-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