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二) 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发展趋势 | 第11页 |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小马架子村的历史与社会环境综述 | 第14-22页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 第14-16页 |
一、 自然地理环境 | 第14页 |
二、 历史发展沿革 | 第14-15页 |
三、 人口、地名特点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地区文化生态及其特质 | 第16-19页 |
一、 民族属性 | 第16-17页 |
二、 汉族民间艺术 | 第17-18页 |
三、 蒙古族民间文学 | 第18-19页 |
四、 蒙汉民族文化变融 | 第19页 |
第三节 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及变迁 | 第19-22页 |
一、 汉传佛教 | 第19-20页 |
二、 藏传佛教 | 第20页 |
三、 道教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文化特征及演变进程 | 第22-28页 |
第一节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历史文化特征 | 第22-24页 |
一、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历史由来 | 第22-23页 |
二、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性质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演变历程 | 第24-28页 |
一、 小马架子“韶音会”形成时期 | 第24页 |
二、 小马架子“韶音会”发展时期 | 第24-26页 |
三、 小马架子“韶音会”衰败时期 | 第26页 |
四、 小马架子“韶音会”复兴时期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音乐形态研究及现状考察 | 第28-55页 |
第一节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音乐形态特征 | 第28-51页 |
一、 传承艺人、传承关系 | 第28-32页 |
二、 乐器形制、乐队编制 | 第32-35页 |
三、 曲目名称、乐谱特点 | 第35-37页 |
四、 演奏形式、座位图示 | 第37-39页 |
五、 诵经曲调、唱词特征 | 第39-44页 |
六、 乐曲谱例、曲调分析 | 第44-51页 |
第二节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现状考察 | 第51-55页 |
一、 历次采访经历记述 | 第51-52页 |
二、 仪式过程的口述记录 | 第52-55页 |
第四章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功能意义与发展趋势 | 第55-59页 |
第一节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民族音乐学阐释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小马架子“韶音会”生存危机的思考 | 第56-59页 |
一、 组织内部出现经济供养模式的分歧 | 第56-57页 |
二、 乐队成员社会身份的改变与传统工作特点不相适应 | 第57页 |
三、 小马架子“韶音会”的传承与保护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附录一 图片 | 第62-70页 |
附录二 谱例 | 第70-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