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错别字新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对策--以烟台市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 全媒体环境下“错别字”的研究专著空白 | 第10-11页 |
(二) 全媒体环境下初中生“错别字”相关论文极少 | 第11-12页 |
(三) 全媒体环境下的识字教学试验寥寥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初中生错别字界定与分类 | 第16-19页 |
一、 错别字的界定与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一) 错别字的界定 | 第16页 |
(二) 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二、 错别字的分类 | 第17-19页 |
(一) 错字 | 第17-18页 |
(二) 别字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烟台市部分初中生错别字状况统计 | 第19-24页 |
一、 市区与农村初中生错别字现状对比 | 第19-22页 |
(一) 市区初中生错别字类型数据统计 | 第19页 |
(二) 农村初中生错别字类型数据统计 | 第19-20页 |
(三) 市区与农村初中生错别字类型数据统计比较 | 第20-22页 |
二、 初中生不同年级之间错别字对比 | 第22页 |
三、 烟台市初中生错别字的字形、字义分析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烟台市初中生错别字形成原因探究 | 第24-31页 |
一、 网络改变了汉字的存在方式 | 第24-25页 |
(一) 汉字数量日益增多 | 第24-25页 |
(二) 汉字形体的表意功能淡化 | 第25页 |
二、 教师不合理的汉字教学方式影响了识字的效率 | 第25-27页 |
(一) 多媒体教学弱化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 第25-26页 |
(二) 程式化的识字方式抹杀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 第26-27页 |
(三) 忽视“学以致用”的方法直接影响识字效果 | 第27页 |
三、 学生的心理发展对汉字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一) 学生心理状况影响识字心理 | 第27-28页 |
(二) 学生学习汉字的动机及习惯对识字的影响 | 第28页 |
四、 网络传媒和其他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28-31页 |
(一) 网络传媒对识字的影响 | 第28-29页 |
(二) 其他社会环境对识字的影响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改进初中生汉字教学现状的对策 | 第31-36页 |
一、 营造良好的识字教学环境 | 第31-32页 |
(一) 学校要创设优良的识字写字环境及评价体系 | 第31页 |
(二) 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 | 第31-32页 |
二、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 第32-33页 |
(一) 语文教师要掌握、运用文字学知识 | 第32页 |
(二) 指导学生对汉字进行精细加工 | 第32-33页 |
(三) 提升教师的网络识字素养 | 第33页 |
三、 采用合理的识字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 第33-36页 |
(一) 采用系统归纳法讲授形声字 | 第33-34页 |
(二)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组织教学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