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4页 |
第一章 研究起点一:“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界定 | 第14-21页 |
·从 2011 版美术课程标准的视角解读“综合·探索”课程设计 | 第14-16页 |
·美术学科内部综合 | 第15页 |
·跨学科综合 | 第15页 |
·美术与社会生活的综合 | 第15-16页 |
·美术学科“综合·探索”课程设计模型 | 第16-21页 |
·美术学科“综合·探索”课程的模式整合设计 | 第18-19页 |
·美术学科“综合·探索”课程设计目标指述 | 第19页 |
·美术学科“综合·探索”课程设计的内容和结构 | 第19-20页 |
·美术学科“综合·探索”课程的评价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起点二:美术学科“综合·探索”课程设计与实施情况调研 | 第21-33页 |
·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师对“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解读及课程实施情况调研 | 第21页 |
·调查背景 | 第21页 |
·问卷调查设计说明 | 第21-22页 |
·问卷调查假设 | 第21页 |
·问卷调查设计目的 | 第21-22页 |
·问卷抽样 | 第22-23页 |
·问卷分析 | 第23-32页 |
·“综合·探索”课程在实际美术教学中的设计实施现状 | 第23-26页 |
·了解一线教师对“综合·探索”课程的认知 | 第26-28页 |
·探究“综合·探索”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难点 | 第28-31页 |
·教师认知中学生对于“综合·探索”课程的反应 | 第31-32页 |
·问卷调查结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从质的研究视角解读“综合·探索”课程教学实施 | 第33-103页 |
·研究过程 | 第33-50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界定 | 第33-34页 |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34-35页 |
·进入研究现场 | 第35页 |
·抽样的策略和原则 | 第35-39页 |
·原始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 第39-46页 |
·成文的方式与理论的建立 | 第46-50页 |
·研究者的思考与反省 | 第50-58页 |
·效度问题 | 第50-53页 |
·推广度问题 | 第53-54页 |
·伦理道德问题 | 第54-55页 |
·研究工具自身的演变和发展 | 第55-58页 |
·本土概念分析 | 第58-103页 |
·“检查”与“虚的”:教师频繁应付各项各级检查,产生厌倦情绪 | 第59-61页 |
·“资源”:“综合·探索”课程开发中可借鉴资源、模式问题 | 第61-68页 |
·“随便”:“综合·探索”课程中经验化和直觉化教学表现 | 第68-81页 |
·“不重视”与“不现实”——“综合·探索”课程中合作教学的困难 | 第81-83页 |
·“容易跑题”与“偏”——“综合·探索”课程如何立足美术本体的困惑 | 第83-87页 |
·“根本不可能”与“不停地维持纪律”——课程中面临更多课程内容外的问题 | 第87-93页 |
·“不考”与“不评”——“清贫”(“综合·探索”课程不列入考试范围、不适合讲优质课)的“综合·探索”课程难以受到美术教师青睐 | 第93-95页 |
·“不敢上”——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困惑与实施的畏难 | 第95-100页 |
·“矛盾”与“迷茫”——“综合·探索”课程中如何进行教学评价 | 第100-103页 |
第四章 .美术学科“综合·探索”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难点与路径 | 第103-110页 |
·美术学科“综合·探索”课程教学实施中的难点 | 第103-108页 |
·外界意志对“综合·探索”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教师课程意识盲点对“综合·探索”课程教学实施影响 | 第106-108页 |
·美术学科“综合·探索”课程教学实施路径 | 第108-110页 |
·美术教育学术共同体的建构与互动 | 第108-109页 |
·提升在职教师自主开发和研究课程能力 | 第109页 |
·改善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增强师范生的探究性和综合性学习能力 | 第109-110页 |
结语 | 第110-111页 |
附录 | 第111-122页 |
注释 | 第122-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