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1 宽恕 | 第11-16页 |
·宽恕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宽恕类型 | 第12页 |
·宽恕的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宽恕的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2 归因风格 | 第16-19页 |
·归因与归因风格的界定 | 第16-17页 |
·归因的理论 | 第17-19页 |
·归因风格的研究方法 | 第19页 |
3 攻击性 | 第19-22页 |
·攻击性的界定 | 第19-20页 |
·攻击性的分类 | 第20页 |
·攻击性的理论 | 第20-21页 |
·攻击性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4 宽恕、归因风格及攻击性的关系 | 第22-24页 |
·归因风格与宽恕的关系 | 第22-23页 |
·宽恕与攻击性的关系 | 第23页 |
·归因风格与攻击性的关系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研究设计 | 第24-27页 |
1 问题提出 | 第24-25页 |
2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3 研究假设 | 第25页 |
4 研究模型的假设 | 第25-26页 |
5 研究意义 | 第26页 |
6 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第三部分:宽恕问卷的修订 | 第27-3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27页 |
2 宽恕问卷的初测 | 第27-30页 |
·宽恕问卷前期项目的拟订 | 第27-28页 |
·宽恕问卷的初测样本 | 第28页 |
·宽恕问卷的初测工具及方法 | 第28页 |
·研究结果 | 第28-30页 |
3 宽恕问卷的正式施测 | 第30-33页 |
·宽恕问卷的正式样本 | 第30页 |
·宽恕问卷的测试工具及方法 | 第30-31页 |
·研究结果 | 第31-33页 |
第四部分:大学生归因风格、宽恕及攻击性的发展特点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 | 第33-49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2 研究假设 | 第3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被试 | 第33-34页 |
·工具 | 第34页 |
·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4 研究结果 | 第35-49页 |
·大学生归因风格的特点 | 第35-37页 |
·大学生宽恕的特点 | 第37-39页 |
·大学生攻击性的特点 | 第39-42页 |
·大学生归因风格、宽恕及攻击性的单变量回归分析 | 第42-46页 |
·大学生归因风格、宽恕及攻击性的三者关系 | 第46-49页 |
第五部分:讨论 | 第49-54页 |
1 大学生宽恕问卷的修订 | 第49页 |
2 大学生归因风格的基本特点 | 第49-50页 |
3 大学生宽恕的基本特点 | 第50页 |
4 大学生攻击性的基本特点 | 第50-51页 |
5 大学生归因风格与宽恕的关系 | 第51-52页 |
6 大学生归因风格与攻击的关系 | 第52-53页 |
7 大学生宽恕与攻击的关系 | 第53页 |
8 宽恕在大学生归因风格与攻击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53-54页 |
第六部分:结论 | 第54-57页 |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2 研究的局限 | 第55页 |
3 研究的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8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