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课题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风险的概念 | 第11页 |
·项目中风险的定义 | 第11-12页 |
·风险管理的黄金法则 | 第12-13页 |
·风险的度量 | 第13-14页 |
·风险发生概率的度量 | 第13页 |
·风险发生后所造成影响的度量 | 第13-14页 |
·风险评估 | 第14-15页 |
·项目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意义 | 第15-16页 |
·论文的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体系和理论知识 | 第17-30页 |
·引言 | 第17页 |
·主流问题分析的方法 | 第17-18页 |
·失效树分析 | 第17页 |
·事件树分析 | 第17-18页 |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 第18页 |
·危险以及可操作性分析(HAZOP) | 第18页 |
·范式的介绍以及其理论体系 | 第18-20页 |
·存在论 | 第19页 |
·认识论 | 第19-20页 |
·方法论 | 第20页 |
·人类本性 | 第20页 |
·伯勒尔和摩根分析(Burell and Morgan approach) | 第20-21页 |
·验证,确认以及认可 | 第21-23页 |
·验证,确认以及认可理论的历史 | 第21-22页 |
·验证,确认以及认可理论的描述 | 第22-23页 |
·验证以及确认的方法以及技术 | 第23-24页 |
·非正式技术 | 第23页 |
·静态技术 | 第23页 |
·动态技术 | 第23-24页 |
·形式化方法 | 第24页 |
·验证以及确认的限制性 | 第24页 |
·模型以及仿真理论 | 第24-28页 |
·仿真目标的重要性 | 第25页 |
·模型仿真所存在的风险 | 第25-26页 |
·不正确的结果 | 第26页 |
·错误结果的来源 | 第26-27页 |
·错误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 第27-28页 |
·不正确的结果来带的影响 | 第28页 |
·进行风险分析的时机 | 第28页 |
·模型仿真中风险分析的意义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以及企业现状 | 第30-43页 |
·引言 | 第30页 |
·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 第30-33页 |
·组织环境与项目的适配性 | 第30-31页 |
·技能 | 第31页 |
·管理风格 | 第31页 |
·软件因素 | 第31-32页 |
·用户参与 | 第32页 |
·技术 | 第32页 |
·项目管理 | 第32页 |
·社会承诺 | 第32-33页 |
·项目风险分析与管理的理论体系 | 第33-35页 |
·项目风险分析和管理的过程 | 第35-39页 |
·风险分析 | 第36-38页 |
·风险管理 | 第38-39页 |
·谁能从风险管理中获益? | 第39页 |
·风险管理的资源配置 | 第39-40页 |
·风险管理所需要的成本 | 第39-40页 |
·风险管理所需的时间 | 第40页 |
·风险管理所需要的总体资源 | 第40页 |
·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手段 | 第40-41页 |
·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风险分析与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 第43-59页 |
·引言 | 第43页 |
·项目介绍 | 第43-45页 |
·背景技术介绍-LED 光源 | 第43-44页 |
·产品的市场定位 | 第44页 |
·产品关键参数 | 第44-45页 |
·产品的 SWOT 分析 | 第45-47页 |
·SWOT 分析法 | 第45-46页 |
·SWOT 分析法在 AR FB 项目中的应用 | 第46-47页 |
·技术采纳生命周期 | 第47-48页 |
·技术采纳生命周期的概念 | 第47-48页 |
·AR FB 产品的技术采纳生命周期 | 第48页 |
·AR FB 项目总体风险 | 第48-51页 |
·组织内部风险 | 第49-50页 |
·技术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 第50-51页 |
·建模以及仿真技术在 AR FB 项目中的应用 | 第51-54页 |
·建模仿真的意义 | 第51页 |
·模型的建立以及仿真结果 | 第51-53页 |
·仿真的结果的应用 | 第53-54页 |
·AR FB 项目整体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效果 | 第54-58页 |
·应用风险分析与管理流程后的效果比较 | 第54-56页 |
·对组织进行系统化风险分析与管理的建议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2页 |
·全文总结 | 第59-61页 |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附件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