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汽车平顺性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0-14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7页 |
| 2. 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和 ADAMS 软件计算方法 | 第17-33页 |
| ·引言 | 第17页 |
|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 ·运动学方程 | 第17-18页 |
| ·动力学方程 | 第18-19页 |
|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 ·模态集成法 | 第19-21页 |
| ·离散化法 | 第21页 |
| ·综合有限元模型的多体系统理论分析 | 第21-22页 |
|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 ·刚柔耦合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23-25页 |
| ·模态综合法 | 第25-26页 |
| ·ADAMS 的固定界面动态子结构法 | 第26-28页 |
| ·ADAMS 软件简介 | 第28-29页 |
| ·ADAMS 软件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 ·ADAMS 建模坐标系统 | 第29页 |
| ·ADAMS 软件中系统自由度计算 | 第29-30页 |
| ·ADAMS 的算法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3. 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 第33-43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整车模型分析 | 第33-34页 |
| ·汽车各子系统虚拟模型的建立 | 第34-41页 |
| ·前悬架模型 | 第34-35页 |
| ·横向稳定系统模型 | 第35页 |
| ·转向系统模型 | 第35-37页 |
| ·车身模型 | 第37页 |
| ·轮胎模型 | 第37-39页 |
| ·动力总成模型 | 第39-40页 |
| ·后悬架模型 | 第40-41页 |
| ·整车刚柔耦合模型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4. 整车行驶平顺性仿真和结果分析 | 第43-59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汽车平顺性的评价 | 第43-44页 |
| ·平顺性计算所需参数输入(满载工况) | 第44页 |
| ·随机输入平顺性试验 | 第44-49页 |
| ·随机路面的生成 | 第44-45页 |
| ·随机输入仿真 | 第45-49页 |
| ·评价分析 | 第49页 |
| ·三角脉冲输入平顺性试验 | 第49-54页 |
| ·三角路面生成 | 第49-50页 |
| ·三角脉冲输入仿真 | 第50-53页 |
| ·评价分析 | 第53-54页 |
| ·长坡脉冲输入平顺性试验 | 第54-57页 |
| ·长坡路面生成 | 第54页 |
| ·长坡脉冲输入仿真与分析 | 第54-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5. 平顺性实车道路试验及优化设计 | 第59-73页 |
| ·引言 | 第59页 |
| ·实车道路试验 | 第59-65页 |
| ·试验仪器及工况 | 第59-62页 |
| ·数据记录 | 第62-64页 |
| ·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 ·平顺性的优化设计 | 第65-67页 |
| ·影响汽车平顺性的重要参数分析 | 第65页 |
| ·目标参数的改进 | 第65-67页 |
| ·平顺性优化后的仿真计算 | 第67-71页 |
| ·优化后随机输入仿真分析 | 第67-70页 |
| ·三角脉冲输入仿真 | 第70-71页 |
| ·长坡脉冲输入仿真 | 第71页 |
| ·优化结果评析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 ·全文总结 | 第73页 |
| ·展望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