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行人保护法规 | 第13-16页 |
·行人保护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国内外行人保护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汽车前端系统的改进 | 第17页 |
·发动机盖的改进 | 第17-20页 |
·行人安全气囊系统 | 第20页 |
·车辆智能安全系统 | 第20-2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基于行人保护的头型冲击器与发动机罩研究 | 第23-48页 |
·头部损伤机理及评价指标 | 第23-26页 |
·头部损伤机理 | 第23-24页 |
·头部损伤评价标准 | 第24-26页 |
·头部冲击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26-39页 |
·头部冲击器结构 | 第27-29页 |
·冲击器模型的建立 | 第29-35页 |
·冲击器三维CAD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冲击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0-35页 |
·头型冲击器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第35-38页 |
·跌落试验验证 | 第36-37页 |
·冲击器第一阶响应频率的验证 | 第37-38页 |
·头皮联接方式对冲击器加速度响应的影响 | 第38-39页 |
·头部损伤HIC值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9-46页 |
·发动机罩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39-40页 |
·碰撞参数对行人头部损伤HIC的影响 | 第40-44页 |
·碰撞深度对行人头部损伤HIC值的影响研究 | 第44-46页 |
·弹起式发动机罩(Pop-up Hood)设计概念的提出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发动机罩弹起机构的开发与仿真研究 | 第48-63页 |
·现有几种发动机罩弹起技术的特点 | 第49-51页 |
·满足行人保护要求的发动机罩弹起机构设计要求 | 第51-55页 |
·运动轨迹 | 第51-52页 |
·弹起高度 | 第52-53页 |
·弹起时间 | 第53-54页 |
·布置要求 | 第54页 |
·对其它功能的影响 | 第54-55页 |
·弹起机构的选型 | 第55-57页 |
·弹起机构简化模型的运动学仿真分析与动力学优化 | 第57页 |
·弹起机构的建模与仿真 | 第57-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弹起式发动机罩行人保护性能的仿真研究 | 第63-84页 |
·碰撞区域划分 | 第63-70页 |
·试验用发动机罩的行人保护性能仿真研究 | 第70-74页 |
·碰撞点的选取 | 第70-71页 |
·碰撞模型和K文件的建立 | 第71-72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弹起式发动机罩行人保护性能的仿真研究 | 第74-80页 |
·弹起式发动机罩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弹起式发动机罩行人保护性能仿真与对比分析 | 第75-80页 |
·铝质弹起式发动机罩的行人保护性能研究 | 第80-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弹起式发动机罩行人保护性能的试验研究 | 第84-96页 |
·行人头部安全性评价试验 | 第84-89页 |
·国标对于头型冲击器试验的规定 | 第84-85页 |
·行人头部安全性评价试验方案的设计 | 第85-89页 |
·试验方案 | 第85-86页 |
·试验设备介绍 | 第86-88页 |
·碰撞点的选取 | 第88-89页 |
·头型冲击器的标定 | 第89-90页 |
·弹起式发动机罩行人保护性能的试验研究与结果分析 | 第90-94页 |
·弹起式发动机罩行人保护性能的试验研究 | 第90-92页 |
·弹起式发动机罩行人保护性能试验与仿真研究的对比分析 | 第92-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6-98页 |
全文总结 | 第96-97页 |
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附件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