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一) 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方面存在问题 | 第11页 |
(二) 大学新生教育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13页 |
(三) 统计分析法 | 第13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五、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一) 适应 | 第15页 |
(二) 社会适应 | 第15页 |
(三) 新生社会适应 | 第15-16页 |
二、社会适应的理论 | 第16-17页 |
(一) 机体动力观理论 | 第16-17页 |
(二) 交互决定理论 | 第17页 |
三、基于社会适应理论的社会适应维度划分 | 第17-20页 |
(一) 文化适应维度 | 第18页 |
(二) 学习适应维度 | 第18页 |
(三) 人际交往适应维度 | 第18-19页 |
(四) 承受挫折适应维度 | 第19页 |
(五) 生活适应维度 | 第19页 |
(六) 自我概念维度 | 第19-20页 |
四、关于社会适应的文献综述 | 第20-23页 |
(一)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20页 |
(二)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20-21页 |
(三)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研究过程 | 第23-51页 |
一、研究假设 | 第23页 |
二、研究工具 | 第23-25页 |
三、样本分析 | 第25-27页 |
四、施测过程 | 第27页 |
五、研究数据与分析 | 第27-51页 |
(一) 民族院校大学新生社会适应基本现状 | 第27-29页 |
(二) 民族院校大学新生社会适应各维度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29-46页 |
(三) 问卷中有关民族院校新生社会适应各维度相关题目的分析 | 第46-51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51-56页 |
一、民族院校大学新生整体社会适应状况分析 | 第51页 |
(一) 民族院校大学新生存在社会适应困扰 | 第51页 |
(二) 民族院校大学新生生活适应状况好于其它适应状况 | 第51页 |
二、文化适应维度在民族变量上差异非常显著 | 第51-52页 |
三、学习适应维度在性别、民族变量上差异非常显著 | 第52-53页 |
四、人际交往适应维度在民族、是否为班干部变量上差异显著 | 第53-54页 |
五、承受挫折适应维度在专业变量上差异非常显著 | 第54页 |
六、生活适应维度在专业变量上差异显著 | 第54-55页 |
七、自我概念维度在是否为班干部变量上差异显著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民族院校大学新生提高社会适应的对策与建议 | 第56-61页 |
一、针对民族院校新生文化不适应的对策 | 第56-57页 |
(一) 校园建筑要体现各个民族文化的特点 | 第56-57页 |
(二) 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 第57页 |
二、针对民族院校新生学习不适应的对策分析 | 第57-58页 |
(一) 针对民族地区学习不适应的学生进行差异教学 | 第57页 |
(二) 培养新生自主学习观念 | 第57-58页 |
(三) 促进新生探索良好学习方法 | 第58页 |
三、针对民族院校新生人际交往不适应的对策分析 | 第58页 |
四、针对民族院校新生承受挫折不适应的对策分析 | 第58-59页 |
(一) 开展特色活动,加强新生挫折教育 | 第59页 |
(二) 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重要作用 | 第59页 |
五、针对民族院校新生生活不适应的对策分析 | 第59-60页 |
(一) 校方重视新生入学工作 | 第59-60页 |
(二) 对新生进行闲暇教育 | 第60页 |
六、针对自我概念不适的对策分析 | 第60-61页 |
结束语 | 第61-63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二、研究的不足与思考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一、著作类 | 第63-64页 |
二、学位论文类 | 第64-65页 |
三、论文类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A: 民族院校新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 | 第67-70页 |
附录B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