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导论 | 第10-16页 |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二、本课题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四、本文拟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天人感应”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6-24页 |
| 一、西汉王朝的统治需要 | 第16-18页 |
| (一) 王权的合法性与稳定性 | 第16-17页 |
| (二) 社会信念的重塑 | 第17-18页 |
| 二、儒、道、法、阴阳融合的思想趋势 | 第18-21页 |
| (一) 《荀子》、《韩非子》显露的学术融合端倪 | 第18-19页 |
| (二) 《吕氏春秋》体现出的学术融合趋势 | 第19-20页 |
| (三) 《淮南子》对儒、道、法、阴阳的融合 | 第20-21页 |
| 三、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21-24页 |
| (一) 秦末儒学的生存危机 | 第21-22页 |
| (二) 汉初儒学的复兴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天人感应”思想的内涵 | 第24-35页 |
| 一、先秦“天”的衍变 | 第24-28页 |
| (一) 夏商的宗教之“天” | 第24-25页 |
| (二) 孔孟的“天命” | 第25-26页 |
| (三) 老庄的“道” | 第26页 |
| (四) 墨子的“天志” | 第26-27页 |
| (五) 荀子、韩非的唯物之“天” | 第27-28页 |
| 二、董仲舒对“天”的阐述 | 第28-31页 |
| (一) 哲学的最高本体——“天” | 第28-29页 |
| (二) “天”的构成要素 | 第29页 |
| (三) “天”的三重属性 | 第29-31页 |
| 三、“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人副天数”说 | 第31-35页 |
| (一) 人与“天”的四重“相副” | 第32-34页 |
| (二) 同类相动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天人感应”思想的应用 | 第35-47页 |
| 一、“受命于天”的王制论 | 第35-38页 |
| (一) 受命改制 | 第35-36页 |
| (二) 灾异谴告 | 第36-38页 |
| 二、“阳德阴刑”的治道论 | 第38-41页 |
| (一) 以阴阳比附刑德 | 第38-39页 |
| (二) 以尊卑和教化实现“阳德阴刑” | 第39-41页 |
| 三、“阴阳调和”的社会“中和”论 | 第41-44页 |
| (一) 以“天用”论证“中和” | 第42页 |
| (二) 以阴阳“中和”阐述刑德 | 第42-43页 |
| (三) 以五行“中和”参照政令 | 第43-44页 |
| 四、“身亦两有贪仁之性”的人性论 | 第44-47页 |
| (一) 以阴阳说性情 | 第44-45页 |
| (二) “中民之性”与王道教化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局限 | 第47-53页 |
|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47-51页 |
| (一) 追求精神境界 | 第47-48页 |
| (二) 弘扬民本精神 | 第48页 |
| (三) 维护国家统一 | 第48-49页 |
| (四) 践行以德治国 | 第49页 |
| (五) 促进社会和谐 | 第49-51页 |
| 二、“天人感应”思想的局限 | 第51-53页 |
| (一) 理论论证封建专制政体 | 第51页 |
| (二) 宣扬封建迷信思想 | 第51-52页 |
| (三) 扼杀人的自由性和创造性 | 第52-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