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定位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设计与实现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9-10页 |
| ·本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0-11页 |
| 2 相关技术背景介绍 | 第11-24页 |
| ·ISM 2.4GHz频段 | 第11页 |
|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综述 | 第11-19页 |
| ·已有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分类 | 第12页 |
| ·典型路由协议分析 | 第12-19页 |
| ·定位算法介绍 | 第19-22页 |
| ·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 ·三类定位算法 | 第20-21页 |
| ·基于测距的定位算法 | 第21-22页 |
| ·系统定位原理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井下定位系统总体设计 | 第24-35页 |
| ·系统需求与功能 | 第24页 |
| ·系统组成与结构 | 第24-26页 |
| ·系统的数据流图 | 第26-27页 |
| ·系统的通信规范 | 第27-34页 |
| ·井下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 | 第27-31页 |
| ·串口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 | 第31-32页 |
| ·ARM平台与上位机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协议 | 第32页 |
| ·上位机服务器与客户端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4 数据采集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35-50页 |
| ·基于事件驱动的程序框架设计 | 第35-39页 |
| ·传统单片机程序设计的不足 | 第35页 |
| ·Windows的事件驱动机制 | 第35页 |
| ·事件驱动的单片机程序设计 | 第35-36页 |
| ·程序框架的设计 | 第36-39页 |
| ·数据缓冲区的设计 | 第39-41页 |
| ·路由协议的设计 | 第41-42页 |
| ·采集子系统软件的实现 | 第42-49页 |
| ·移动定位终端软件的实现 | 第42-45页 |
| ·基准定位器软件的实现 | 第45-48页 |
| ·定位分站之协调器软件的实现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5 数据处理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50-63页 |
| ·I/O通信程序设计 | 第50-52页 |
|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第50页 |
| ·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 第50-52页 |
| ·阻塞式I/O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52-54页 |
| ·ARM应用程序解决方案 | 第52-53页 |
| ·上位机服务器应用程序解决方案 | 第53-54页 |
| ·定位算法的设计 | 第54-58页 |
| ·井下巷道传播模型 | 第54-55页 |
| ·井下拓扑结构 | 第55-56页 |
| ·定位算法描述 | 第56-57页 |
| ·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 ·处理子系统软件的实现 | 第58-62页 |
| ·定位分站之ARM应用程序的实现 | 第58-60页 |
| ·上位机服务器应用程序的实现 | 第60-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