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的形式与语义限制及认知心理机制探析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绪论 | 第7-9页 |
| 一、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9-14页 |
| (一) 借代定义的考察 | 第9-10页 |
| (二) 借代的形式归类 | 第10-14页 |
| 二、借代的形式及语义限制 | 第14-23页 |
| (一) 借代形式探究 | 第14-17页 |
| (二) 借代语义分析 | 第17-23页 |
| 三、借代的约束机制—语境及文本解读 | 第23-29页 |
| (一) 对上下文语境的依赖 | 第23-24页 |
| (二) 社会语境的制约 | 第24页 |
| (三) 借代文本的辨认对文内语境的依赖 | 第24-25页 |
| (四) 借代文本解读过程阐释 | 第25-29页 |
| 四、借代的认知心理机制探析 | 第29-34页 |
| (一) 联想的相关性 | 第29-32页 |
| (二) 联想的显著性 | 第32-34页 |
| 五、借代的功用 | 第34-38页 |
| (一) 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易于理解 | 第34-35页 |
| (二) 可以使语言简洁精练,以少胜多 | 第35页 |
| (三) 可以使语言富于变化,避免重复 | 第35-36页 |
| (四) 可以使语言变得幽默诙谐,达到讽刺的效果 | 第36页 |
| (五) 可以使音律和谐 | 第36-38页 |
| 六、借代辞格运用要注意的问题 | 第38-41页 |
| (一) 须遵循几个原则 | 第38-39页 |
| (二) 注意借体的感情色彩 | 第39-40页 |
| (三) 正确区分借代和借喻两种修辞格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