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唐江澎“体悟教学”概述 | 第9-17页 |
一、“体悟教学”的形成 | 第9-11页 |
二、“体悟教学”的主要内容 | 第11-17页 |
(一) “体悟教学”的内涵 | 第11页 |
(二) “体悟教学”的目标 | 第11-13页 |
(三) “体悟教学”的策略 | 第13-15页 |
(四) “体悟教学”的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唐江澎“体悟教学”实践概述 | 第17-26页 |
一、“体悟教学”进行的前提条件:教学民主精神的高扬与课堂民主机制的建构 | 第17-19页 |
二、“体悟教学”前行的两个轨道: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 第19-20页 |
三、“体悟教学”的教材处理的策略是:用而非教,能力为本,据纲(或标准)组材 | 第20-21页 |
四、分课型阐述“体悟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的课堂呈现 | 第21-26页 |
(一) 阅读能力型和鉴赏能力型 | 第21-23页 |
(二) 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型 | 第23-26页 |
第三章 唐江澎“体悟教学”的现实意义 | 第26-38页 |
一、唐江澎“体悟教学”理论的现实意义 | 第26-32页 |
(一) 教育目的观的现实意义 | 第27-28页 |
(二) 师生观的现实意义 | 第28-29页 |
(三) 课程观和教材观的现实意义 | 第29-30页 |
(四) 课堂策略中“强调学生经验、体验”的现实意义 | 第30-32页 |
二、唐江澎“体悟教学”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 | 第32-38页 |
(一) 准确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关系,体现语文教育的根本特征 | 第32-34页 |
(二) 教师“启悟”的途径、方法的现实意义 | 第34-38页 |
结语 | 第38-42页 |
一、战胜厄运,抉择人生 | 第38-39页 |
二、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和高超的点拨艺术 | 第39-40页 |
三、走向专家型教师:从教师到研究者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