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一) 抑郁的理论研究 | 第9-12页 |
1. 抑郁的概念 | 第9页 |
2. 精神分析理论 | 第9-10页 |
3. 行为主义理论 | 第10页 |
4. Beck的抑郁认知理论 | 第10-11页 |
5. 归因理论 | 第11-12页 |
6. 素质压力理论框架 | 第12页 |
(二) 生活事件的研究 | 第12-14页 |
1. 生活事件的含义和分类 | 第12-13页 |
2. 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3. 生活事件与抑郁的相关研究 | 第14页 |
(三) 社会支持的研究 | 第14-16页 |
1. 社会支持的含义 | 第14-15页 |
2. 社会支持的分类 | 第15页 |
3. 关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四) 应对方式的研究 | 第16-17页 |
1. 应对的含义 | 第16页 |
2. 应对方式的分类 | 第16-17页 |
3. 有关中学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17页 |
(五)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二) 研究工具 | 第18-19页 |
(三) 问卷的实施与数据分析方法 | 第19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19-28页 |
(一) 初中生抑郁测量的分析结果 | 第19-22页 |
1. 初中生抑郁情绪状况的检出率 | 第19-20页 |
2. 抑郁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20-22页 |
(二) 初中生生活事件测量分析结果 | 第22-25页 |
(三) 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分析 | 第25页 |
(四) 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抑郁的关系分析 | 第25-28页 |
1. 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抑郁的相关分析 | 第25-26页 |
2. 抑郁的回归分析 | 第26页 |
3. 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的分析 | 第26-27页 |
4. 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的分析 | 第27-28页 |
四、讨论 | 第28-33页 |
(一) 初中生抑郁情绪的检出率 | 第28-29页 |
(二) 初中生抑郁情绪在性别、年级、来源、学校等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29-30页 |
(三) 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 | 第30-31页 |
(四) 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 | 第31-32页 |
(五)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 第32-33页 |
1. 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 第32页 |
2. 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 第32-33页 |
五、初中生抑郁情绪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 第33-35页 |
(一) 鼓励学生正常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第33-34页 |
(二)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其自信心 | 第34页 |
(三) 培养初中生学习、掌握积极的应对方式,调节抑郁情 | 第34页 |
(四) 重视为初中生提供有效,可利用的社会支持资源 | 第34-35页 |
(五) 优化环境,减少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 | 第35页 |
(六) 加强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 第35页 |
六、本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努力方向 | 第35-36页 |
七、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4页 |
附录 | 第44-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