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误解分析及其对交际机制的启示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5页 |
| ·误解的分类 | 第7-9页 |
| ·意义标准 | 第7-8页 |
| ·理解结果标准 | 第8页 |
| ·识别程度标准和处置方式标准 | 第8页 |
| ·利害标准 | 第8页 |
| ·原因标准 | 第8-9页 |
| ·误解研究的方法 | 第9-11页 |
| ·主要成就 | 第11-12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 ·本文的目标和意义 | 第12-13页 |
| ·本文的方法 | 第13页 |
| ·本文的语料选择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对误解的界定 | 第15-19页 |
| ·现存的对误解的定义 | 第15-16页 |
| ·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16-18页 |
| ·歧义 | 第16页 |
| ·曲解 | 第16-17页 |
| ·用歧 | 第17-18页 |
| ·本文的界定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导致误解的因素 | 第19-30页 |
| ·语言因素 | 第20-23页 |
| ·背景知识 | 第23-26页 |
| ·现场认识 | 第23-24页 |
| ·社会知识 | 第24-25页 |
| ·社会距离认识 | 第25-26页 |
| ·附加物 | 第26-29页 |
| ·物的伴随物 | 第27-28页 |
| ·人的伴随物 | 第28-29页 |
| ·情绪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误解的产生过程 | 第30-49页 |
| ·语言的不精确性为误解提供了可能 | 第30-35页 |
| ·语言交际不是传统的语码模式 | 第30-31页 |
| ·歧义导致了误解的可能 | 第31-33页 |
| ·言语交际是线索交际 | 第33-35页 |
| ·造成误解的认知倾向 | 第35-49页 |
| ·常规认识 | 第36-40页 |
| ·自我关注的倾向 | 第40-47页 |
| ·误解一般是可以纠正的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交际机制的启示 | 第49-52页 |
| ·言语交际的不对等性 | 第49-50页 |
| ·认知的不对等 | 第49-50页 |
| ·形式的不对等 | 第50页 |
| ·交际双方解决问题的不一致性 | 第50-52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5-58页 |
| ABSTRACT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