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消费意义建构的实证研究--以Z大学学生信息技术产品消费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一章 导言 | 第7-21页 |
| ·研究缘起 | 第7-9页 |
| ·西方“消费社会”里符号消费盛行 | 第7-8页 |
| ·我国消费领域也出现符号消费现象 | 第8页 |
| ·大学生消费出现符号消费的新景象 | 第8-9页 |
| ·大学生信息技术产品消费有符号消费迹象 | 第9页 |
| ·文献回顾与理论视角 | 第9-15页 |
| ·国外经典消费理论回顾 | 第10-13页 |
| ·国内关于符号消费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5页 |
|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以及研究假设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假设 | 第16页 |
| ·概念的界定和研究变量的设定 | 第16-19页 |
| ·符号消费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符号价值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信息技术产品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研究变量的设定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和资料获得说明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符号消费的意义建构 | 第21-26页 |
| ·符号意义的转移模式 | 第21-22页 |
| ·符号消费的意义建构 | 第22-26页 |
| ·品牌 | 第22-23页 |
| ·广告 | 第23-24页 |
| ·外观设计 | 第24页 |
| ·流行时尚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大学生信息技术产品符号消费基本状况 | 第26-36页 |
| ·符号消费意识考察分析 | 第26-31页 |
| ·关于品牌方面的符号消费 | 第26-27页 |
| ·关于广告方面的符号消费 | 第27-28页 |
| ·关于外观设计方面的符号消费 | 第28-29页 |
| ·关于流行时尚方面的符号消费 | 第29-31页 |
| ·符号消费方式基本状况 | 第31-36页 |
| ·个性消费状况 | 第31-33页 |
| ·理性消费状况 | 第33-35页 |
| ·消费支付模式状况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符号消费倾向差异分析 | 第36-47页 |
| ·不同家庭生活地域符号消费差异分析 | 第36-38页 |
| ·符号消费意识差异分析 | 第37-38页 |
| ·符号消费方式差异分析 | 第38页 |
| ·不同消费水平符号消费差异分析 | 第38-41页 |
| ·符号消费意识差异分析 | 第39-40页 |
| ·符号消费方式差异分析 | 第40-41页 |
| ·不同性别符号消费差异分析 | 第41-43页 |
| ·符号消费意识差异分析 | 第41-42页 |
| ·符号消费方式差异分析 | 第42-43页 |
| ·不同年级符号消费差异分析 | 第43-46页 |
| ·符号消费意识差异分析 | 第44-45页 |
| ·符号消费方式差异分析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研究发现与讨论 | 第47-54页 |
| ·研究发现 | 第47-48页 |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8页 |
| ·讨论 | 第48-54页 |
| ·符号消费的社会文化意义 | 第48-51页 |
| ·大学校园符号消费的反思 | 第5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附录 | 第57-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