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前言 | 第10-24页 |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第一章 中国古代、近代儿童书法教育 | 第24-29页 |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儿童书法教育 | 第24-26页 |
| 一、中国古代儿童书法教育概述 | 第24页 |
| 二、中国古代儿童书法教育的特点 | 第24-26页 |
| 第二节 中国近代儿童书法教育 | 第26-27页 |
| 一、1840—1912时期儿童书法教育 | 第26页 |
| 二、民国时期儿童书法教育 | 第26-27页 |
| 第三节 中国古代、近代儿童书法教育对当代小学书法教育的启示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小学书法教育状况 #20——以北京城区小学为对象的考察 | 第29-44页 |
| 第一节 小学书法教育的概况 | 第29-30页 |
| 第二节 北京城区小学书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8页 |
| 一、写字课边缘化,存在一定程度被挤占情况 | 第36页 |
| 二、多数学校没有专职书法教师,教材选择随意 | 第36-37页 |
| 三、书法教学评价单一 | 第37页 |
| 四、学生自身对书法教育认识不足 | 第37页 |
| 五、家长对书法教育不够重视 | 第37-38页 |
| 六、书法教师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 第38页 |
| 七、学校其他任课教师对书法教育认识不足 | 第38页 |
| 第三节 北京市小学书法教育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38-44页 |
| 一、社会缺少书法氛围 | 第38-39页 |
| 二、小学书法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 | 第39页 |
| 三、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学校、家长急功近利 | 第39-40页 |
| 四、学生自身对书法等传统文化缺乏兴趣 | 第40-41页 |
| 五、缺少专业书法教师及适合小学生的书法教材 | 第41-43页 |
| 六、学校硬件设施不足,阻碍书法教育实施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北京城区小学书法教育个案研究 #35——T小学的书法教育实践探析 | 第44-68页 |
| 第一节 T小学概况 | 第44-46页 |
| 一、T小学基本情况 | 第44页 |
| 二、T小学书法教育基本情况 | 第44-45页 |
| 三、选择T小学作为书法教育个案研究的原因 | 第45-46页 |
| 第二节 T小学书法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 第46-47页 |
| 一、发挥学校现有资源的优势 | 第46页 |
| 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共同发展 | 第46-47页 |
| 第三节 T小学书法教育实施途径 | 第47-54页 |
| 一、T小学对学生书法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 | 第47-52页 |
| 二、T小学对教师书法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 | 第52-53页 |
| 三、T小学对家长书法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 | 第53-54页 |
| 第四节 T小学书法教育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 第54-62页 |
| 一、T小学书法教育的成果 | 第54-59页 |
| 二、T小学书法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59-62页 |
| 第五节 T小学书法教育的启示 | 第62-68页 |
| 一、开发(选择)优秀书法教材 | 第62-63页 |
| 二、整合课程,优化书法课课堂教学 | 第63-64页 |
| 三、每天书法练习必不可少 | 第64页 |
| 四、书法兴趣班、主题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 第64-65页 |
| 五、校外书法活动,开阔视野 | 第65页 |
| 六、加强对教师和家长的书法教育 | 第65-66页 |
| 七、立足发展,构建立体评价体系 | 第66-68页 |
| 第四章 加强小学书法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68-78页 |
| 第一节 澄清认识误区,正确认识小学书法教育 | 第68-72页 |
| 一、小学书法教育的误区 | 第68-71页 |
| 二、统一思想,正确认识小学书法教育 | 第71-72页 |
| 第二节 书法课从语文课中分离出来,并配有专门书法教师 | 第72-73页 |
| 第三节 购买(编写)适合学校的书法教材 | 第73页 |
| 第四节 勇于探索,多种途径开展书法教育 | 第73-75页 |
| 一、保障书法课的正常教学及教育质量 | 第73-74页 |
| 二、多种途径开展书法教育 | 第74-75页 |
| 第五节 积极改善书法教育硬件条件,创造墨香文化环境 | 第75页 |
| 第六节 加强对教师的书法培训,对家长书法知识的普及 | 第75-76页 |
| 第七节 制定书法教育标准,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 第76-78页 |
| 结语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 附录 | 第83-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