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药、卫生
--
内科学
--
全身性疾病
--
免疫性疾病
--
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
--
红斑狼疮
羟氯喹对CpG-ODN诱导的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雌激素受体α和β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大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
全淋巴区电子线照射及淫羊藿苷治疗MRL/lpr狼疮小鼠疗效观察与机制探讨
PXK基因、ITGAM基因mRNA在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
Pristane诱导小鼠狼疮模型的建立及其免疫细胞功能变化的研究
细胞凋亡清除障碍及瓣状内切核酸酶1基因变异在狼疮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TLR7基因拷贝数变异与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相关性研究
OX40/OX40L分子在B6.MRL-Faslpr/J狼疮小鼠免疫病理中的作用机制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9及CD4~+白细胞介素-9~+T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
B7-1单克隆抗体对小鼠狼疮样肾炎模型的免疫干预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
ICAM-1和VCAM-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液中的表达水平和其临床意义
长春新碱周期联合小剂量环磷酰胺对SLE患者B淋巴细胞亚型及BAFF的影响
LL-3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11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死亡原因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霉酚酸酯与硫唑嘌呤维持治疗狼疮性肾炎的Meta分析
IL-21在狼疮肾炎患者肾脏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趋化轴CCR6-CCL20、CCR4-CCL22在狼疮鼠浆膜腔液和内脏中的表达及其与狼疮样病征的相关性研究
几种MicroRNA在SLE病人治疗前后PBMC中的变化及意义
白藜芦醇对Pristane诱导狼疮鼠B淋巴细胞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伴肾病综合征Ⅱ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特征
锝[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
调节性T细胞、B淋巴细胞、白介素-6、白介素-10对狼疮性肾炎患者的影响及与热毒炽盛证的关系
红斑狼疮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不同民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特点
IgG4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初步研究
女性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瘦素和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雌激素对SLE患者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抗CCP抗体和抗RA33抗体在狼疮关节炎的作用的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Castleman病一例
青蒿鳖甲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阴虚内热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分析
人巨细胞病毒pp65蛋白对系统红斑狼疮发病与疾病进程影响的实验研究
狼疮肾炎尿液TGF-β1,MIP-1α和NGAL检测的临床意义
TCRαβ~+CD4~-CD8~-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致病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白细胞介素-21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性研究
TLR4和TLR7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
糖皮质激素对SLE患者CD4+CD25+CD127dim/-T淋巴细胞GITR表达及凋亡的影响
P2X7R在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表达及意义
中国人群c-Jun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易感性关联研究
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和肾内BlyS和BR3的表达及糖皮质激素对其的影响
IFN-γ介导的HMGB1对小鼠系膜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HBV对实验性狼疮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IFNλ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
PXK基因m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抗β2糖蛋白I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轻度活动期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Blimp1的表达及其对BCMA的调控研究
ITGAM基因mRNA在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
4-1BBL/4-1BB信号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关系的研究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