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23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 第11-18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2 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1.3 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1 思路框架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新意与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9页 |
1.5 概念解释 | 第19-23页 |
1.5.1 民主与民主化 | 第19-20页 |
1.5.2 威权政体 | 第20-21页 |
1.5.3 民主政体 | 第21页 |
1.5.4 缅甸民主化改革 | 第21-23页 |
第2章 缅甸民主化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 第23-29页 |
2.1 2010 年前后缅甸民主化改革的内容 | 第23-26页 |
2.1.1 2003 年到2010 年缅甸改革探索 | 第23-24页 |
2.1.2 2010 年以来的缅甸民主化改革内容 | 第24-26页 |
2.2 缅甸民主化改革的特点 | 第26-29页 |
2.2.1 军方主导政治转型,具有自我保护性 | 第26-27页 |
2.2.2 军方背景的巩发党以文人形式上台执政 | 第27页 |
2.2.3 改革决心比较坚定 | 第27-28页 |
2.2.4 改革是军方与反对派妥协的产物 | 第28-29页 |
第3章 外部因素与缅甸改革 | 第29-38页 |
3.1 国际格局变化与缅甸改革 | 第29-31页 |
3.1.1 冷战格局下的缅甸 | 第29-30页 |
3.1.2 冷战后单级格局下的缅甸 | 第30-31页 |
3.2 冷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缅外交政策与缅甸改革 | 第31-32页 |
3.2.1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缅“孤立、制裁”政策 | 第31-32页 |
3.2.2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缅外交政策调整 | 第32页 |
3.3 东盟的敦促与施压 | 第32-34页 |
3.3.1 东盟接纳支持缅甸改革 | 第33页 |
3.3.2 东盟施压缅甸 | 第33-34页 |
3.4 中东“茉莉花革命”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1 “茉莉花革命”引发“阿拉伯之春” | 第34页 |
3.4.2 丹瑞从“阿拉伯之春”醒悟 | 第34-35页 |
3.5 中国因素的影响 | 第35-37页 |
3.5.1 缅甸担忧中国,在中西方找平衡 | 第35-36页 |
3.5.2 中国对缅甸国内和平进程的积极影响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内部因素与缅甸改革 | 第38-46页 |
4.1 军政府主动性与缅甸改革的开启 | 第38-40页 |
4.1.1 民众生计问题越发挑战政权合法性 | 第38-39页 |
4.1.2 缅军政府主动改善美缅关系 | 第39-40页 |
4.2 党派之争转向党派妥协合作 | 第40-41页 |
4.2.1 军方与民盟多年斗争转合作 | 第40页 |
4.2.2 党派反复斗争的特点 | 第40-41页 |
4.3 民族矛盾与武装冲突影响国家主权完整 | 第41-42页 |
4.3.1 民族矛盾历史积累深厚 | 第41-42页 |
4.3.2 武装冲突影响国家统一 | 第42页 |
4.4 缅甸各政治领导人与改革 | 第42-45页 |
4.4.1 丹瑞——改革设计者与掌舵者 | 第43页 |
4.4.2 吴登盛——改革推动者与执行者 | 第43-44页 |
4.4.3 昂山素季——改革追求者与坚韧者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缅甸民主化改革的前景及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 第46-54页 |
5.1 民主巩固 | 第46-47页 |
5.1.1 民主巩固的概念与标志 | 第46-47页 |
5.1.2 缅甸式的民主巩固 | 第47页 |
5.2 缅甸改革的前景 | 第47-51页 |
5.2.1 民选政府与军方关系处理 | 第47-49页 |
5.2.2 经济民生的可持续发展 | 第49-50页 |
5.2.3 民族宗教矛盾与冲突解决 | 第50-51页 |
5.2.4 民主化改革的挑战 | 第51页 |
5.3 改革前景与中缅关系 | 第51-52页 |
5.3.1 中缅关系进入新时代 | 第51-52页 |
5.3.2 中缅关系友好发展的原因 | 第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