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10-26页 |
| 1 微生物去除废水中Cr(Ⅵ)的方法简介 | 第10-11页 |
| ·活性污泥法 | 第10页 |
| ·厌氧微生物法 | 第10-11页 |
| ·生物转盘法 | 第11页 |
| 2 除Cr(Ⅵ)微生物的种类 | 第11-13页 |
| 3 微生物除铬的影响因子 | 第13-19页 |
| ·细胞浓度 | 第13-14页 |
| ·初始铬浓度 | 第14页 |
| ·碳源 | 第14-15页 |
| ·pH和温度 | 第15-16页 |
| ·溶解氧 | 第16页 |
| ·氧化还原电位 | 第16-17页 |
| ·无机盐和重金属 | 第17-18页 |
| ·有毒有机物 | 第18-19页 |
| 4 微生物除铬机理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5 微生物还原铬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 6 目前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 第24-26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26-31页 |
| 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6页 |
| 2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 3 试验用培养基 | 第27-28页 |
| 4 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 ·菌种的富集 | 第28页 |
| ·菌种的驯化 | 第28页 |
| ·菌种的分离纯化 | 第28页 |
| ·铬还原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 ·生长曲线测定方法 | 第29页 |
| ·细菌耐铬性实验 | 第29页 |
| ·生理生化试验方法 | 第29页 |
| ·重金属离子影响试验 | 第29页 |
| ·动力学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 ·细菌计数 | 第30页 |
| 5 主要测定指标及其方法 | 第30-31页 |
| ·铬的测定 | 第30页 |
| ·pH的测定 | 第30-31页 |
| 第三部分 结果及讨论 | 第31-55页 |
| 1 高效除铬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 第31-37页 |
| ·不同来源菌种的富集 | 第31页 |
| ·驯化前、后不同来源菌种除Cr(Ⅵ)效率比较 | 第31-33页 |
| ·硫酸盐还原菌(SRB)单菌株的分离纯化结果 | 第33-34页 |
| ·SRB单菌株的除铬效果的测定 | 第34-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2 高效除铬菌株PX-2的种属鉴定 | 第37-39页 |
| 3 微生物法处理含铬废水的影响因子 | 第39-48页 |
| ·菌株PX-2的耐铬性试验 | 第39-40页 |
| ·初始铬浓度对菌株PX-2除铬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初始菌液加入量对菌株PX-2除铬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温度对菌株PX-2除铬效果的影响 | 第42-44页 |
| ·时间对菌株PX-2除铬效果的影响 | 第44页 |
| ·pH对菌株PX-2除铬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 ·重金属离子对菌株PX-2除铬效果的影响 | 第45-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4 PX-2菌株还原铬生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初步探讨 | 第48-55页 |
| ·理想状态下细菌除铬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 第48-49页 |
| ·最佳实验条件下动力学参数的拟合 | 第49-50页 |
| ·不同实验条件对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50-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附录一 | 第60-63页 |
| 附录二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