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委托—代理理论视野下公募慈善基金监管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11页
  一、 研究背景第9页
  二、 研究意义第9-11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1-13页
  一、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2页
  二、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3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3-14页
  一、 研究方法第13页
  二、 创新点第13-14页
第二章 主要概念及相关理论第14-21页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第14-16页
  一、 慈善基金第14页
  二、 公募慈善组织第14页
  三、 公募慈善基金概念及其构成第14-16页
  四、 公募慈善基金监管的涵义与内容第16页
 第二节 相关理论第16-21页
  一、 委托-代理理论第16-18页
  二、 “理性经济人”与“利他主义”的博弈第18-19页
  三、 内部人控制第19页
  四、 利益相关者理论第19-20页
  五、 外部性理论第20-21页
第三章 公募慈善基金监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第21-31页
 第一节 公募慈善基金监管现状第21-24页
  一、 监管主体单一和多元并存第21页
  二、 多角度监管第21-24页
 第二节 公募慈善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第24-28页
  一、 公募慈善基金监管主体权责不清第25-26页
  二、 信息披露机制流于形式第26-27页
  三、 公募慈善基金监管的内容存在疏漏第27页
  四、 公募慈善基金监管的责任机制缺失第27-28页
  五、 缺乏专业人才和薪酬激励且监管成本费用不足第28页
 第三节 原因分析第28-31页
  一、 公募慈善基金的所有权、控制权和受益权分离第28-29页
  二、 公募慈善基金的投入效益难以测量第29页
  三、 服务质量信息的获取和辨别困难第29页
  四、 资金的所有者和受益者监督缺位第29-30页
  五、 慈善组织内部缺乏激励容易形成利益集团第30-31页
第四章 完善公募慈善基金监管的对策第31-54页
 第一节 美国公募慈善基金监管的经验借鉴第31-33页
  一、 美国基金会的内部监管体制第31-32页
  二、 美国基金会外部的监督和管理第32-33页
  三、 对我国公募慈善基金监管的启示第33页
 第二节 明确公募慈善基金监管的主体体系第33-45页
  一、 明确公募慈善基金监管主客体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第34-35页
  二、 公募慈善基金监管主体的角色定位第35-37页
  三、 构建基于组织委托-代理关系的监管主体体系第37-45页
 第三节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第45-48页
  一、 信息披露机制的建立是公募慈善基金有效监管的前提第45-47页
  二、 明确信息披露责任主体第47页
  三、 构建和完善信息披露技术平台第47页
  四、 细化信息披露的制度规定第47-48页
 第四节 完善公募慈善基金监管的内容第48-50页
  一、 规范公募慈善组织筹款活动第48-49页
  二、 跟踪监督公募慈善基金流向第49-50页
  三、 调查评估公募慈善基金使用效果第50页
  四、 合理分配处理剩余资金第50页
  五、 补充法律和税收监管空白第50页
 第五节 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激励第50-52页
  一、 开拓公开竞争的慈善领域人才市场第51页
  二、 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第51页
  三、 引入激励机制,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第51-52页
 第六节 加强问责,增强公募慈善基金监督力度第52-54页
  一、 完善制度问责第52页
  二、 加强行业问责第52-53页
  三、 开展社会问责第53-54页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致谢第58-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部地区农业自然灾害防治中的政府财政保障机制研究
下一篇:权利的媒介救济